【罗马书研究】41. 罗马书十三章8~14节(罗门 牧师)


 

必须偿付的债与永不能偿付的债(十三8-10

上一回在节目中谈到了基督徒与国家的关系,圣经告诉我们基督徒在地上有两种身分:一种是天上国民的身分(因此我们要顺服天上的权柄,就是上帝的主权),一种是地上国民的身分(因此我们要顺服地上的权柄,就是政府),而我们也说地上的政权是来自于上帝的授权与托付,基督徒这两种身分都必须有美好的见证,且顺服这两种权柄所带给我们的责任与义务。保罗在罗马书十6-7的这一段经文可以称做一个人的公共债务:「你们纳粮,也为这个缘故;因他们是神的差役,常常特管这事。凡人所当得的,就给他。当得粮的,给他纳粮;当得税的,给他上税;当惧怕的,惧怕他;当恭敬的,恭敬他。」。第七节中提起两种公共债务。一种保罗称它为粮(tribute,贡物),另一种保罗称它为税(tax,税金)。保罗用粮(tribute,贡物)这个字是指百姓所当付给政府的贡物。罗马帝国向她的殖民地征收的税有三种项目:第一种叫做土地税可以用税金来付款,也可以用贡物来付款,例如谷类的十份之一,酒的五分之一,以及其它在土地上所出产的农作物也可以。第二种叫做所得税,是一个人收入的百分之一。最后;第三种叫做人头税,就是从十四岁至六十五岁,每人都应当付的。保罗坚定认为基督徒必须尽地上国民的义务就是纳粮和付税给国家或本地的政府,无论那个税是怎样的订定,当然国家收了税以后,也应当对她的人民尽她当尽的责任和当给人民的福利。

接下来保罗把思路从公共的债务转移到私人的债务[1]。他说:「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罗13:8)这节经文告诉我们凡事都不可亏欠人,包括刚才所说上给国家的税收,另外也是说不要亏负别人的债务,当还给人的就应当还给人,不要占人的便宜,或许当时候有人扭曲了主祷文的意思『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就认为基督徒的债主应当有义务免除别人的一切债务。但是保罗提醒基督徒并不是向人推托逃避他的责任;他乃是竭尽所能的去完成他应负的责任。例如我们不要亏欠人,所以基督徒上班时,不要亏欠老板,基督徒做老板时,也不要亏欠员工,我们不要迟到早退,我们不要在办公室做老板不喜欢我们做的事,或者做自己的私事,这是不亏欠人;另外老板该给员工的薪水要给,就像基督徒该上的税要上,该上的班要上,这个是我们基督徒外在的行为,绝不亏欠人!不亏欠律法上的、法律上的要求。

保罗继续说到有一种特别的债务,「要常以为亏欠」,这是每一个人每天都必须偿还的,那就是彼此相爱的债务,什么是常以为亏欠呢?这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态度,就是在爱里『我做的还不够!』,爱永远不嫌多,爱是未清偿的债。俄利根(Origen,185254是寓意派的释经学家、也是哲学家和灵修大师)说:『爱的债务,永远在我们身上,离开不了我们;这种债务每天都在偿付,而且每天又都会欠上这个债。』保罗认为如果一个人忠诚的寻求偿付这爱的债务,他自然的会自动遵守一切诫命。

「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罗13:9-10)

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律法的目的,是要人生活的好。爱,才能真的叫人生活的好;爱,才能达到律法做不到的目标。我们有上帝的爱,可以完成了律法的一切要求,他不会犯奸淫(第七诫),因为当两人失去控制,让肉体的欲望泛滥的时候;这不是两人相爱的表现,而是两人不够真正的相爱;真正的相爱乃是双方尊重彼此的人格,因此有所节制不会去犯罪,伤害彼此的身体。他也不会杀人(第六诫),因为心里有爱就不会去毁灭对方,乃是常常为对方的好处来着想;爱是具有仁慈的,仁慈的意思就是在极大的困难下仍然不会失去对人的热情,他不是以杀戮来消除仇敌,而是以爱来化解彼此的冤仇。他也不会去作偷盗的事(第八诫),因为爱所关心的不在乎得到,乃在乎给予。他也不会贪婪(贪恋,第十诫),因为贪婪是一种自私欲望的放纵,得自己不应该得的财物、地位、名望和享受;而真正的爱却是洁净自己的内心,除去一切自私自利害人害己的欲望,当我们这样去作的时候,就是「完全了律法」。

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直接翻译是爱「满足了律法」或爱「成全了律法」,「爱人如己」(原文作:要爱邻舍如同自己)是律法(礼仪律民事律道德律含十诫)的总归,爱周围的人就是能够建立他!能够让他越来越好!能够让他认识耶稣基督而更新!能够让他知道真理,而越来越良善。当那位律法师回答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路10:27-28),我们当从神那里领受丰富的恩典,把这个恩典、把上帝的心,去跟人家分享的时候,所有的诫命,就都完成了,因为所有的诫命,是希望人、个人也好、社会整体也好,生活的幸福快乐!只有在上帝真理的爱中,才能办得到。罗马书第十三章第10节:『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律法禁止人害人,爱不仅不害人,爱还帮助人!爱还让人被建立起来!爱完全了律法。

基督徒的正直与“那日”的再临(十三11-14

「再者,你们晓得现今就是该趁早睡醒的时候;因为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罗13:11)我们要趁早睡醒,这个并不是说我们不能睡觉。『睡觉』在这里有一属灵的含意就是『胡涂』的意思。我们要醒过来!不要再醉生梦死了!不要再不认识上帝了!不要再过胡涂的日子了!使徒保罗将那些未信主的人,生活在情欲放荡的人,都当作是睡着的人,也把那些不儆醒,不知道世界的结局快到,主来的日子已近的信徒,称作一样是睡着的人。在保罗的思想中他总是将基督徒的伦理观与盼望基督第二次再来连结在一起的,也就是基督徒有正确的末日观、末世观才能有正确的伦理观和现世观。早期的教会期望基督随时会来,因此有急迫准备的心。这种期望和等待的心渐渐松弛暗淡;不过这永久的事实仍然存在──没有人知道何时上帝会差派主耶稣再来。「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得救一般来说是指我们信靠耶稣为救主,就是重生的时候,那就是得救。但是这里的重点所说的得救不是指过去信主时的得救,而是指将来主耶稣再来时的意思。那时我们脱离这世界上一切的罪恶和痛苦,就越来越近了,我们脱离死亡,过完全圣洁生活就越近了,也就是说这个世代的时光已经越来越少了,因此我们就更要预备自己,不要做胡涂人。

「黑夜已深,白昼将近;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13:12-14)

这里说「黑夜已深白昼将近」就是指主再来的日子近了,所以我们要儆醒(趁早睡醒),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主越来越近了,在黑夜最深的时候,就会越来越亮了,而基督徒在这个世界上,始终觉得我们在黑夜中,也在白昼中。在黑夜中,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世界不是我们的家,是一个堕落罪恶的世界,我们也在白昼中,是因为我们信靠上帝。保罗是接续罗马书十二章开始的思想,教导信徒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就是从旧有未信主前的生活习惯脱离,开始基督徒的新生活。这样在行为上的弃旧更新就好像穿衣服一样,脱去旧的暗昧的行为,而穿上(活出)基督新生命的见证;这就如保罗在歌罗西书三章9~10节说的:「脱去旧人和旧人的行为,穿上了新人」意思是一样的。我们距离主再来越来越近了(不管是主再来或我们先死亡,主若未再来,那我们只好先见主的面去了),所以要脱掉暗昧(黑暗darkness)的行为(works),带上(穿戴、披戴put on)属于光明(白天light)的武器,这是指属灵方面的装备,属灵的品格、属灵的能力、属灵的知识。行事为人要端正,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去安排放纵私欲,穿上主耶稣基督,就是你要像耶稣基督!你越来越像耶稣基督,人家看到你好像看到基督一样,有基督的善良、基督的诚实、基督的真理。

「端正」(诚实)原来指仪态上的「端庄大方」,也有规规矩矩的意思。基督徒应该有正当合宜的行为,对于刚信主,或是行为不当的信徒,教会应当告诫这样的人并且鼓励他更正自己不合圣徒体统的行为。保罗力劝信徒不要犯了以下三类的罪行[2]「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第一类的罪就是无节制的罪(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荒宴醉酒,过度吃喝,今天这个时代酗酒的问题比任何时代都严重,许多人的家庭和身体因为酒精中毒而被摧毁);第二类的罪就是无贞洁的罪(好色邪荡,指不合法的性行为,外遇的问题、婚前性行为和乱伦,已经为这个社会带来许多的伤害);第三类的罪就是无和谐的罪(争竞嫉妒,就是人性中的自私自利没有彼此相爱,今天也有许多的视听媒体,就像电视、电影、电脑软件过度渲染暴力的行为,打打杀杀的心态似乎已经变成人们习惯的一种日常生活的模式)。基督徒处在这样一个世代里,而是要「披戴主耶稣基督」,如同保罗说:「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三27),就是在自己身上活出耶稣的荣美,如同人穿上美衣一样,把主耶稣show出来。因为我们说基督徒有见主面的盼望,基督徒在这具体的盼望下,更应洁净自己(约壹3:2-3),行事为人光明磊落,准备迎接主的再来。

这段经文的最后几节是圣经中最有名的经节,因为教会历史上有名的神学家奥古斯丁就是借着这几节经文获得重生。在他所著作的忏悔录中,他告诉我们有一天他走在花园里,内心沉重,因为他的生活糜烂不堪,但是又无力胜过。他继续的哀声呼喊说:『还要多少时候?还要多少时候?明天又明天──为甚么不是现在?为甚么不就在此刻结束我的腐败生活?』就在那个时刻,很奇妙的,他忽然听见一个声音说,『拿起来念,拿起来念。』于是他赶快起来拿起圣经要起来念,他说我的眼睛最先看到的那一段经文就是:「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这句话深深震撼了奥古斯丁的内心,他获得上帝的光照,从此奥古斯丁离开了软弱的道德生活,成为在教会历史上上帝所重用的人。


[1] 本资料参巴刻莱着,《罗马书》,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2] 同上,357页。

真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