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利赛党是十分特殊的一种人,他们博学笃志,祷告行善,备受尊重,看似人中的极品,但在耶稣面前却面目狰狞。有时候不禁要想,如果这批人生活在摩西的时代又将如何呢?是不是他们就要做以色列众人敬虔的标本了?那时以色列人掩耳不听神的话语,拜偶像,惯行各种淫邪的事情,而这类毛病在法利赛人身上全然没有。法利赛人践行律法,一丝不苟,为什么却与神渐行渐远了?
当然我们现在不难从保罗书信里找到标准答案,知道法利赛人所行的实际上是「律法主义」,不能救人的规条。然而,还有更令人困惑的问题。在第二次犹太战争之后,犹太人流散世界各地,法利赛党作为犹太社会的特权阶层已经消失了;但后来的教会各宗派里面不是又产生了类似的人群吗?天主教也好,东正教也好,新教也好,总是不断有人掉入所谓「律法主义」的大淖里去。更稀奇的是,许多人对「律法主义」深恶痛绝,口诛笔伐,但弄到后来,他们的风格也越来越法利赛。
耶稣作过一个比喻,讲到两种祷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简单而有效地从律法主义解套。一种自然是法利赛人的祷告:「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加福音18:11-12)对这种祷告,耶稣称作「自言自语」。另一种祷告是税吏的:「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路加福音18:13)那时的税吏和现在不一样,他们是很受犹太人蔑视的,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把自己同胞的钱收去交给罗马,也就是交给敌人。尽管他们未必犯过什么大罪,但在犹太人眼中,他们等同于酒徒和妓女。对税吏的祷告,耶稣评价说:「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路加福音18:14)。犹太人所看为罪人的,耶稣却肯定他有义,这在犹太社会的氛围中是极高的评价。
真正要摆脱律法主义的陷阱,不能仅靠批评律法主义。耶稣的比喻让我们看见,学习税吏的祷告和态度,是对律法主义最简单的免疫方式。税吏的生活也许真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但那句简短的祷告,透露出一种内心里对神极深的需要,极真诚的渴慕。这种谦卑和渴慕让税吏远离了律法主义的干扰,同样也让尼哥底母脱离了律法主义的圈套。
托尔斯泰曾用比喻描述两种基督徒,十分深刻而耐人寻味:一种站在路灯下,笼罩在光环中,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觉得一贯正确,毫无错误,但问题在于,他们绝对不会再向前迈出半步,因为害怕四围的黑暗剥夺了他们身上的光环。另一种则打着灯笼,脚步紧跟,似乎是在追着灯笼;虽然他的脚永远也无法触及灯笼,但不知不觉跟着灯笼走了很远。前者所行的就是律法主义,画地为牢,仪式规条,自以为义。后者的感觉会比前者差许多,他一直在找,一直在奔,没完没了;但正是这种无止尽的追求促成了他的进步。
所谓饥渴慕义,乃是饥饿中找食物,吃饱之后不久又饿了;干渴中找净水,喝过之后不久又渴了。如此饥渴,如此寻求,如此饱足,如此成长。如果停止了渴慕呢?生命就开始枯萎了。一个真正爱神的人,在进入永恒与神联合、融入生命河之前,怎能止住渴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