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开篇气势恢宏:「太初有道」。这话对于中国人还是十分亲切的,一是因为它很像祖先所习惯的那种立意高超、气吞山河的警句,二是因为它里面这个「道」字是中国本土道家哲学里的精髓,而且被古人认为是万有之源。中文译作「道」的希腊文词是logos,英文译为word(话),比较通俗,但味道差了不少。「道」是中文词汇里的瑰宝。
接下去,约翰福音又宣告说:「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翰福音1:1)这句话十分重要,如果不多加品味,里面的精华可能就被忽略了。我们平常听到「神的话语」或「神的道」这样的说法,一般想到的是圣经,甚至是某一篇讲章;但「道就是神」,神是道的本体,在圣经出现之前,道就存在。那我们再听到前面那样的说法该想到什么才合适呢?约翰福音还有下文:「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翰福音1:14)这是指着基督说的,基督就是那道。因此,我们听到「神的话语」或「神的道」,应该有意地、刻意地提醒自己:那就是基督。圣经是一本书,讲章是几页纸,但基督是活的道。活的道可以与我们的生命相连,建立活泼的关系,带来活泼的生命。不是有饱学之士通晓圣经知识却不认识神吗?不是有无神论的人还在一些地方讲道吗?若不透过圣经接通基督,就像口渴的人在泉源边徘徊,却不埋首在泉里畅饮。道就是神,不是仅仅用来分析理解的,更是让我们去感动、去赞美、去惊诧、去俯伏敬拜的。
这样说来,圣经不……不是那么回事了?不,圣经还是那么回事!一经成书,只字不改,无误无缺无瑕疵,诚诚实实为基督作见证。圣经没有改变,只是我们对待圣经的态度需要改变,要多一份敬畏,多一份谦卑,多一份渴慕。我们需要透过圣经表层的字句,进入到里面属灵的精意,直至与基督–活的道–相遇。「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哥林多后书3:6)我们试想一下圣经作者写作的过程,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圣经的本质。相信圣经作者并非在那里听写,而更可能是这样的场景:他在圣灵的感动中拿起笔(不管什么样的笔),开始记录圣灵的默示。那时他的笔甚至跟不上心中的激流,所以写作的时候顾不上任何写作的技巧,只是信手采用任何格式、任何修辞、任何的遣词造句,只要配合着激流,将圣灵的默示写下来。写完了,他再读一遍,发现这字、这词、这形式,甚至很多的背景资料还带着他自己独特的印记,唯独字句背后的精意绝非人意,不是他的创作,而是圣灵的作为。这样,那文章是他写的呢,还是圣灵写的呢?字句是他写的,精意是圣灵写进去的。因此,我们看到字句,读到经文,要靠圣灵的帮助,藉着祷告、默想、操练去吸吮圣灵所赐下的精意。这才是归正,归回道本身。
马丁路德曾提出过数个「唯独」:唯独圣经、唯独信心、唯独恩典、唯独基督等等。这些「唯独」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是神学论战的有力武器,将一些被教廷掳略的灵魂释放出来,使沉寂千年的教会从那时起焕然一新。宗教改革成功以后,以这些「唯独」为线索,发展了丰富的神学教义、理论。可是,后来的教会开始对神学深深着迷,基督徒捧起圣经也只是专注于发掘里面的神学内涵,甚至常因彼此观点不一而互相攻击。因着这样的历史,人们有意无意忽略了「神的道」真正的所指,出现了许多精通圣经和神学却疏远神、缺乏基督品格的人。看来,宗教改革的论战结束之后,多个「唯独」应该继续浓缩;圣经是为基督作见证的,恩典源于基督,信心也是基督所赐,因此只留下「唯独基督」足矣。
我们既然知神是道的本体,就应该在所有读到的经文、听到的讲章基础上竭力去触摸其背后的神本身,使我们同基督更加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