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好牧人】49. 教牧人员(教会)与社会责任(罗门 牧师)

有人认为「教会是社会工作之母」 ( Mother of Social Work ),这一个称谓说明了教会在社会工作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角色和影响。因为自有教会以来,教会很早就关心和帮助社会上那些贫穷的人、受压制的人,以及一些社会边缘人(marginal group)。在基督教的信仰里,关怀别人的需要是实践信仰生活的一个方法,也是见证主耶稣对世人的爱。从旧约的出埃及记到新约的启示录,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信仰要求照顾社会上不幸的人。「不可亏负寄居的,也不可欺压他,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不可苦待寡妇和孤儿。」 ( 出22:21-22 ) 这里我们看到照顾和怜悯孤苦无依的人,是上帝的心意,也是以色列人的社会基本责任。所以,对希伯来人而言他们对周围有需要的人必须作出照顾与关怀的责任,这也是上帝对他们在信仰生活的要求,正如先知弥迦向以色列人发出的劝勉一样,他说:「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6:8)

在新约圣经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主耶稣的宣告:「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祂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上帝悦纳人的禧年。」 (路4:18-19) 这里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到主耶稣对社会关怀的精神,乃是响应在旧约上帝对人的爱依然要落实在新约的时代中。故此,雅各书向我们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应当具体实践这种关怀精神的重要,「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 雅1:22-24 ) 行出主的道这是基督徒实践信仰的一个中心教训。

而初期教会的信徒所实践的生活模式,对周围有需要的人的照顾,更成为日后教会在发展社会服务时,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模范。当时「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 徒2:44-45 ) 初代教会的信徒在彼此相爱的原则下,主动分享各人所有,继而将这份爱心向外延伸到他们以外周围的人,正如使徒保罗的话,坚固的人愿意担当不坚固人的软弱,要叫邻舍的人喜悦,使他们得到最佳的益处 ( 罗15:1-2 ),这是真正实践主对我们的吩咐「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2)。

认识当今中国社会与教会之需要

目前中国社会的经济活动表面上看来是「活络」了起来,追逐金钱与累积财富已成为人人最主要的全民运动,经济改革使许多人得到好处,但是也有许多人得不到好处。因为社会的问题越来越多:人心是无法因经济发展而满足的,我们看见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越来越多、亲子关系渐渐疏离,抢劫与暴力层出不穷、贪污腐败、失业下岗人口增加、青少年道德败坏、家庭破裂、单亲孩子得不到适当的照顾、许多人因为工作过度劳累即将崩溃等等。

教会的契机:
1. 这时教会就必须勇于在这样的环境和局势中传福音﹙作盐作光﹚,需要投入更多的社会参与和服务,提供即时的、适合的帮助。

  1. 并且基督徒也要在这样社会中高举圣经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彰显神创造人的价值和荣耀。

两种极端现象

教会对社会的参与有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十九世纪末兴起的所谓社会福音(social gospel)运动,以及解放神学(liberation theology),鼓吹社会改革,强调教会应该照顾穷人与被欺压者。这种极端的社会改革运动,甚至主张神的国度可以借着社会进步或革命的手段而在今天实现;但是他们却逐渐远离靠着福音「拯救灵魂」的工作。这样的运动自然遭到传统所谓基要派的排斥,比较保守的教会为了保护教会单纯传福音的功能,有的教会就逐渐走向与社会运动完全脱节的另一个极端,可惜这两种极端的反应都对福音的发展有负面的作用。

今天有的教会已经偏离了圣经对社会公义的重视,已经失去了像主耶稣一般,对人类需要的敏感与怜悯。有一位看重教会应对社会尽责任的教授韩客尔(Carl F. H. Henry)指出:「现代人的危机,基本上不是政治、经济或社会危机,而是信仰危机。只有福音能真正解决人类的问题,但是福音的传扬,必须落实在现代人生活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意思是教会在传扬福音的同时不能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责任,现代都市有吸毒、酗酒、失业、色情、性病泛滥等问题,虽然不是任何一个地方教会有能力完全解决的,但是教会也不能因此就袖手旁观,除了迫切的为社会祷告以外,我们必须对周围的人伸出援手。神借着先知以赛亚对选民及犹大国的责备,岂不也是今日对我们的责备:

耶和华说:「我所拣选的禁食,不是要松开凶恶的绳,解下轭上的索,使被欺压的得自由,折断一切的轭么?不是要把你的饼,分给饥饿的人;将飘流的穷人,接到你家中;见赤身的,给他衣服遮体;顾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么?」(赛五十八6~7),使徒约翰也说:「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真理)上。」(约壹三16~18)。

另外根据约翰福音二十21:「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耶稣基督就是以道成肉身的方式,来服事人,来完成救赎的计划。遵守这个爱的服事原则,福音宣教的事工必然包括传福音与社会行动,这才是真正神爱世人的表现。

福音与行动不可分割

那么到底社会关怀行动的参与跟福音工作的宣扬哪一个比较重要?哪一个要先开始作?有下列三项看法:(1)社会行动是福音事工的结果,也是福音事工的目标之一;(2)社会行动可以作为福音事工的桥梁,但却不是勉强人信主的一种贿赂方式;(3)社会行动与福音事工彼此同工,就像夫妻间的关系,彼此缺一不可。因此社会行动可以在福音事工之前、之后或同步进行。当然,只有肯关怀社会的基督徒,才会产生基督徒的社会参与;而福音事工也只有基督徒能作,我们若以主耶稣的服事为榜样,这两者实在无法分割。

有一本书叫做《饥荒时代的富有基督徒》作者赛德隆弟兄认为,上帝是站在穷人和受欺压者一边,这是圣经中的一个基本教义,在他的书上一开头就以这样一句话说:饥荒正蔓延整个地球,每天有三万五千个孩童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死亡。。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无论是出埃及还是耶稣道成肉身,当上帝“启示他的属性和旨意时,他也介入释放贫穷和受欺压的人。”但上帝认同穷人的真正意义,唯有通过耶稣道成肉身我们才能稍微觉察到,就如经上说的,「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8:9),先知阿摩司看到社会充满不公义时他说「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主耶稣引用以赛亚书六十一章:「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新约里的穷人到底是指灵里贫穷,还是物质上的贫穷?马太福音五章3节中文圣经翻作「虚心的人」,照原文应是「灵里贫穷的人」,的确这里是指灵里破产而需要上帝丰富来满足的人。但是主耶稣也曾说:「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马太十一5)可见穷人不是每次都指灵里贫穷,也包括了物质上的贫穷。而且耶稣来,他说要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禧年从旧约的背景来看,正是一种在社会与经济上对那些受到压制者的一种解放,使人人不再当别人的奴隶、不再继续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我们更不要忘了,主呼召门徒「你们要变卖所有的,赒济人。」(路十二33) 由此可知主耶稣对社会责任的看重。

现代基督徒的责任在哪里?教会对社会关怀的切入点又在哪里?今天教会必须找出时代的需要,让教会的宣道策略落实在对社会的关怀与责任上,是每一个教会当前的挑战。如果教会整体或个别基督徒,在所处的社会,缺少爱的见证,我们还有甚么更有力的见证呢?今天社会需要的是爱,许多许多的爱。这样的爱能够让人胜过恐惧,对那些罹患艾滋病患的人伸出援手!这样的爱能让人去照顾那些被社会所遗弃的人!只有基督在十字架上舍己的爱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心,教会才有行动的能力,而祂岂不是呼召我们,舍己并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祂。

约翰韦斯利的复兴运动对社会改革的影响

约翰韦斯利(JohnWesley, 1703 ~1791)是十八世纪英国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变迁的时代。当时产业革命发生,乡村凋敝,人口外流到都市去。工人贱价出卖劳力,工时长、工价低、工作环境恶劣;工人子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成为廉价童工、女工。工人生活穷困,整天操作如牛马,精神苦闷,偶而有空就嗜赌、酗酒,当时伦敦每六幢房屋就有一家是酒店。而当时的贵族生活却是非常奢侈;他们同时也垄断国家的立法权和行政权,以致所作所为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约翰韦斯利的福音复兴运动,使他深入到社会基层群众去服事他人,因为约翰韦斯利深信,「凡爱上帝的人必爱他的弟兄」这一真理。他认为在传播福音的同时,不能忽视那些穷苦无助的人民,并且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

韦斯利的关怀层面很广,他不仅使当时候许多矿工信主,他更是关怀许多儿童的教育问题、妇女的人权问题,所以说他的福音传扬和社会工作是同时进行的,甚至也造成了后来的黑奴解放运动,他主张「在社会成圣外,别无其他成圣」。意思是所有的成圣都是社会性的,必须落实在人群当中,因为真正的成圣(或完全),是对上主、对人完全的爱。他说:「基督的福音不知道宗教,只知道社会;不关注宗教的圣洁,只关注社会的圣洁。」宗教不能救人,是耶稣的福音才能救人,约翰韦斯利被称为「平民的良友」,他总是对穷人耿耿于怀。因着他对社会的关怀,当时的英国从政治到社会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约翰韦斯利福音运动成为当时社会的典范和良心指标,他彻底地活出圣经的伦理,进行民族性的改造,重新塑造新的社会风气和价值标准。福音乃是神的大能它可以改革文化,改造心灵。

真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