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牧人员牧养教会最常遇见的情况是弟兄姊妹转换教会的问题,{\Section:TopicID=122}弟兄姊妹转换教会的意思是说,自己的会友跑到别的教会去了。这是教会之间的敏感问题,许多人避而不谈心照不宣,但这又是常常造成彼此教会间有隔阂的原因。今天在有些地方教会是普遍的设立,在一条街里就有好几家不同宗派信仰的礼拜堂或家庭聚会,甚至在同一幢大楼也有一、两家不同的教会。各有不同的招牌,或聚会时间有不同的活动:里面标榜着不同的灵恩,如讲方言、神医、见异象、说预言等;崇拜时有些教会提倡自由式敬拜(free style of worship),为要吸引那些传统教会的教友,他们采用现代新潮音乐(rock music),以嘈杂的声音来唱诗歌,跳舞;不再唱传统的圣诗,因为认为传统诗歌已经不合潮流,唱起来死气沉沉,不够「灵活」,的确采用现代流行音乐的教会使部分教会的人数不断增长,在几年之间就成为「大型聚会」。其实有许多所谓「大型教会」人数迅速增加,是一种负面的「增长」,因为背后隐藏着的信徒是从一个教会迁移到另一个教会去的,但实质信主人数却未必有增长,这只是另一次会友的组合而已。为何有这种现象?或许有些教牧人员学会了某些策略,再加上商场的促销法,例如吸引顾客首先要有外表吸引的装潢、声势浩大,很多人便蜂涌而至──但是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很多其他「负增长」教会的牧者的努力上。
羊群转换教会原因何在?
做为一个教牧人员要了解为何会出现弟兄姊妹转换教会的现象?身为教牧的应当自我反省与检讨,为何自己的「羊」会跑到「别的羊圈」去。牧者可能自我安慰说:「由他们吧!信徒有自由选择不同的『羊圈』。教会的大门一打开,自然有人进来,也有人出去。对于那些『迷途之羊』,由他们去吧,反正我的教会人数那么多,走漏了几个也没有关系。」牧者如有此心态实在是不正常,严格地说,你不是他们的好牧人,你只是个雇工而已,因为你的「羊」走失了,你没有找他们回来,反而若无其事。
另一方面,牧者也不要只埋怨自己的「羊」对自己的教会不忠心,没有归属感,随便跑到别的教会去。我想身为牧者和教会的领袖,要好好反省与检讨,找出羊群流失的原因何在。「亡羊补牢」,还有挽救的机会!我们分三个层面来探讨︰从牧者的角度来看、从教会全体的角度来看、从信徒的角度来看。
从牧者的角度来看
(一)牧者没有尽责任
在《以西结书》三十四章一至六节记载先知以西结责备以色列人的牧者,因为他们只知从羊身上得好处,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壮的,却不牧养群羊,就是没有好好照顾那些灵性瘦弱的:有病的,没有医治;灵性受伤的,没有去缠裹;被逐的,没有去领回;失丧的,没有去寻找。因此,羊就分散或转换羊圈了。
(二)教牧变成雇工不是牧人
《约翰福音》十章十一至十三节主耶稣比喻祂是好牧人,好牧人爱惜自己的羊,但是雇工却不是这样,雇工看见狼来了,就撇下羊逃走。所谓「雇工」就是指那些不清楚上帝呼召,也没有真正委身与献身作主仆人的传道人。这样的人,被形容为「雇工」,因为他们与「羊」并没有属灵生命上的关系。他们做「传道人」,只是当作一门普通的职业,在教会里「混日子」,得过且过。他不管「羊群」的死活,也没有按时分粮,好好的喂养他们。「羊」遇到困难时,他自己却撇下「羊」逃之夭夭,这些流离失所的「羊」便自然地去找另一个「栖身之所」,因此出现转换羊圈的现象。
(三)讲台没有粮草的供应
我们的「羊」——信徒每天都需要属灵的粮草,但是牧者每主日站在讲台上所讲的「道」是否能提供属灵的粮草?抑或所讲的不过是一些知识,天文、地理、科学、政治、哲学理论的东西,却对「羊」的灵性一点帮助都没有。牧者当好好预备神的话语,喂养信徒的灵命,使其生根建造,成长茁壮。使有些有心追求灵命长进者在教会中获得喂养供应,也给他们机会事奉,
,如果他们的灵命得不到供应与满足,怪不得羊群中要闹饥荒,由此造成「羊群」跑到「别栏」去找属灵的粮食,造成一些教会有人数减少的现象。
从教会整体的角度来看
(四)教会拘守传统,默守成规
今天的教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极力保守本身宗派的传统。他们崇拜的仪式和所唱的诗歌,都是保持一、两百年前的仪式,以严肃的气氛来敬拜,没有一点活泼的生气,有些信徒便觉得如此敬拜很纳闷,因而转到标榜自由敬拜的教会。另外,有些教会改革敬拜的方式,以自由方式来敬拜,没有崇拜仪式,杂乱无章。有些更采用新潮的摇滚音乐来唱短歌,手舞足蹈,唱得很起劲,发泄情感,如此崇拜的方式虽吸引了一些传统教会的信徒,但也使部份信徒却步,因此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崇拜方式就非常重要,崇拜不能失去它的庄严性、神圣性,但同时又有活泼性、创意性,使崇拜能真正满足人心灵的需要。
(五)教会内部起了纷争
教会不怕外来的攻击与逼迫,最怕就是内部结党起纷争,意见分歧,争产业,争权利,如哥林多的教会纷争结党,就造成内哄,给魔鬼留下了地步,自然影响信徒的灵性。软弱的信徒看到自己教会的光景,很自然便想办法逃避这些纷争,只有「羊过别栏」转换教会了。这种教会内部不合的问题,对教会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许多信徒以前很热心,就是看到某些教会争吵不休,结果就冷淡下来,甚至不来聚会也有的,保罗说︰「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四2-3)。
(六)信徒流动性
在今天的工业社会里,人口的流动性很高,很多乡镇的青年人都跑到大城市找工作,因此也影响到在乡镇的教会。教会许多年轻人高中毕业以后,在他们本乡镇很难找到高薪的职业,因此他们离乡背井,跑到大城市里找工作,找适合他们的教会聚会,这种情况在未来将会越来越普遍,尤其是交通发达以后,信徒要到外地工作,长期下来有的人就不固定在一间教会聚会了。
(七)教会缺乏团契与关怀
「羊过别栏」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自己教会缺乏祷告、团契的生活,信徒之间很少有属灵上的交通,甚至彼此都不认识,缺乏沟通与关怀。信徒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也没有人去关怀他们、探访他们。久而久之,他们就冷淡下来,或者在此时候,遇到另一教会的弟兄姊妹带领他们去参加聚会,他们获得另一教会之弟兄姊妹热情如火的招待,讲台信息又切合他们的口味,他们就会留在该教会,这也是「羊过别栏」的重要原因。
从信徒的角度来看
(八)不用负责任
有些信徒认为教会生活可有可无,无心学道,往往找借口离开,甚么「聚会时间不好」、「聚会时间过长」等等,还有些信徒到教会像在逛百货公司,这主日看见他,下主日就不见人影了;这家教会坐坐,那家教会看看,寻找自己喜好的,找自己的兴趣,成为教会中的游牧民族。特别在大型教会里面人材济济,不用自己劳神费思,可躲在一角休养生息,只是聚聚会就好,不必负甚么责任,在支持教会的金钱上、在费时费力的事奉工作上,这些都不必考虑一概由别人担负,这是有些信徒错误的心态造成他转换教会的个人因素。另外有些信徒在教会中待了一段长时间,由于灵命没有成长,便觉沉闷,见到哪间新教会人数门庭若市,也想凑凑热闹,不甘后人,以为到教会的目的是看人而不是看神,以至在教会中迷失方向。
(九)好处比较多
曾经有人离开自己原来的教会,原因是说其它教会提供很多服务,好处取之不尽,但是好处是永远比不完的。例如教会设有免费的英文班、插花班、兴趣小组、吸引人的青少年聚会、很多健康讲座的老人聚会等等,这些都是吸引人的,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在初代教会以上所说的一样也没有,甚至也没有电风扇和冷气可以吹,教会还要遭受逼迫,信徒还要忍受苦难,由此看来教会不是俱乐部或百货公司,教会是一群人甘愿为主忍受寂寞、缺乏而持续期待主行大事的地方,难道教会到了21世纪就变成消费者导向的教会吗?当然不是!因此教牧应好好地建立信徒的信心,使其长进,让其参与事奉,乐传福音。今日他们可以从那里到这里,明日他们也可以从这里到那里,这道理很显浅,所以应当除去不劳而获的「消费者」心态。
(十)加强信徒对教会的委身
牧者当在主日崇拜、成人主日学或查经聚会中将神话语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教导信徒,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教会观念,使他们忠于自己教会。让他们首先装备和充实自己,然后学习事奉神,并使他们明白神呼召他们到这教会认识祂,受栽培后学习事奉,非装备后便离开教会他去,因为这乃推卸责任。若每个信徒都这样轻易离开教会,谁负起传福音责任?若发现自己教会有问题,不应一走了之,而是要想想怎样改善解决才是积极的态度,不要忽略自己在教会中的责任和贡献,我们若对自己教会贡献多于收取,便会培养出凝聚力,使灵命长进。我们到教会的目的是见神非见人,目的是敬拜神,追求灵性复兴,以及如何有效参与事奉,将自己一切贡献出来,不论时间、金钱、力量。若能训练出这样的信徒,相信他们不会受外面的影响,亦不用担心他们离开。
总而言之,弟兄姊妹转换教会的原因不胜枚举。人际的关系、教会的传统、结构、行政、教义之不同,都会造成「羊过别栏」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内部分裂,使到一班人离开自己的教会到别的地方,另起「炉灶」,这并不是上帝所喜悦和赐福的事。牧者和教会的领袖当谨慎处理,引以为鉴,不要以血气行事,免得主的教会受到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