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再一次读一段经文︰「操练身体,益处还少;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我们劳苦努力,正是为此,因我们的指望在乎永生的神;祂是万人的救主,更是信徒的救主。这些事,你要吩咐人,也要教导人。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前4:8-12)
身教重于言教
一个传道人的养成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成熟的人格,或许他有许多才能、恩赐,但是如果他的人格不成熟的话,恐怕不能带给人真正的益处。或许他很会讲道,但下了讲台以后你发现他说的跟做的不一样,怎样的不一样呢?他或许很暴躁、很容易生气,可是讲台上他却是讲温柔、讲忍耐。或许他跟自己配偶的关系不好,可是讲台上却讲美满婚姻的经营,表里很不一致。所谓成熟的人格保罗在这里劝勉提摩太说︰在言语上要有成熟的榜样,言语不要轻浮、不要言而无信,不要轻言承诺,结果又做不到,这样下次你再说话的时候人家就会对你的话打折扣了。在行为上要正直、不要弯弯曲曲、或是偷偷摸摸,要光明磊落,无论是在异性方面、在金钱方面,都要清清洁洁的,都要坦荡事奉主。在爱心上不落人后,因为爱不单是在口头上,更是在行为上,这是一个冷漠的时代,有时候这股冷漠的浪潮几乎冲进教会和神学院里面来了!
在神学院里面,我们看见有的神学生很冷漠,看到人不会打招呼。有时候当传道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也看见有些传道人很冷漠,彼此间没有什么互动。保罗说在爱心上要做榜样,这个爱心是有温度的、有热度的,一个冷漠的传道人绝对无法影响别人成为热诚的人。
保罗告诉提摩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这许多的事情上做信徒的榜样。」其实做别人的榜样与年纪轻或者年纪大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不认为因为你年纪轻,人家就不把你当榜样。约瑟年纪轻就有胜过情欲诱惑的榜样,但以理年纪轻就有忠心于信仰的榜样。年纪比较大一点的人,也不见得因为白头发多了几根,人家就一定会把他们当做榜样,我们看见所罗门是越老越胡涂的。因此能否作为榜样,不在乎年龄,而是在乎表现。或许年纪轻的人较难使人信服他、模仿他,但是时间会证明一切,你坚持到底,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教导的范围里,有身教和言教这两种榜样,而且身教比言教重要多了。以我们传道人来讲,最主要的不是嘴里面所说的话是怎么样,而是你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样。我们是怎样人,决定我们有怎样的信息。
传道人当中有一个大家都佩服的传道人叫做司布真(讲道王子),他是一位英国牧师很会讲道,他有许多著作流传下来。当他讲道的时候都是座无虚席的,连走道上都坐满了人。司布真到底凭着什么来传讲神的道?我们今天来分析,感觉到他的讲章固然好,他也会传讲,圣灵赐福给他,主要用他,但是司布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也非常重要,他曾经说过一话︰「准备自己比准备讲章更重要!」
意思就是身教比言教还要重要。不要只听口里所说的话,还要看这个人的生活。有人认为做布道家容易,做教牧人员比较难。教牧人员要长期牧养弟兄姊妹,就格外需要爱心、耐心、温柔,但是作布道家顶多在台上讲一个礼拜,他就走了。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我们要更佩服那些长期在一个教会里面做牧者的人。跑来跑去的传道人比较容易讲,因为只在那个地方待一个礼拜或两个礼拜就走了;但是假如一个传道人能够在一个地方三年、五年、十年的待下去,那就不容易了,如果他有许多缺失的话,自然就会显露出来。因为教牧人员需要长年累月的住在信徒的中间,他的缺点是掩盖不住的,当然如果他有很好的人格,同样也会流露出来。因为传道人的身教重于言教。
在中古世纪教会里有一个传道人名字叫做圣芳济(圣弗朗西斯),是大家都很佩服的人。历史上记载他很会讲道,据说他讲道的时候不但人会听,连狗、飞鸟、鱼、动物都会听。有一次,一个徒弟跟他出去讲道,他们到大街上兜了一个圈子,便回来了。徒弟就问他:「你不是要出去讲道吗?怎么到外头兜了个圈子就回来,什么话都没讲呢?」他说:「讲过啦!」他的门徒又问︰「什么时候讲的?」,回答说︰「我在路上走路就是讲道阿!」我们看见像圣芳济这样一个人,他在路上走,人家看到他这个人,他已经是在讲道了。可见他平时的为人多么令人佩服,也的确圣芳济他在那个时代服事了许多的穷人和痲疯病人,许多人受到他精神的感召纷纷放下自己世上的享受,加入圣芳济的行列。
我们做一个传道人,要怎样培养品格?圣经里面有一句话,对我们很有帮助。就是我们传道人品格的塑造必须与耶稣基督的榜样连结起来看,意思就是效法基督,保罗要我们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2:5)。如果真正有基督在我的里面,我在基督的里面,基督的心就是我的心,当我爱人的时候,当我顺服的时候,当我相信的时候,我的心能够完全像基督一样。至少有人做过,刚才我们说像圣芳济—他的舍富为贫就是效法基督,他为了信仰而放弃了富家子弟的继承权,也许你在某一段时候也做过如此的牺牲,那就让我们继续努力坚持到底吧。对某些人说这些圣经上的标准太高,我做不到,可是我们知道耶稣在登山宝训完了以后,祂说如果听了祂的话就去「行」的,好比一栋房子建造在盘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这房子永远不倒塌。但是有人听了祂的话不去行的,好像那房子建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的时候,房子就要倒塌下来,而且倒塌得很大。因此所有主耶稣的教训都是必须行出来的。
有仆人的心
保罗说「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2:5)。那是什么心?那是顺服的心、作仆人的心。不管自己有什么意思,都要像耶稣基督的顺服。主耶稣从天上至高之处,到地面上来做为人的样子,而且做为仆人的样子。我们常常感觉耶稣降生时画家都把那个情景画的很美,当然耶稣基督从天降生在地上的确是很美,但却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美。
教会在圣诞节的时候,常常拿个摇篮放在台上,再摆个洋娃娃在里面当作婴孩耶稣,然后选一个女孩子做马利亚,再挑一个约瑟站在后面。然后诗班在旁边献诗,灯光再打上去,我们感觉到很有诗意,多美!但是我们知道在耶稣那时代,没有像我们礼拜堂或聚会的地方那么干净的!祂生在马棚里,那里原本是养马、养牛、养羊的地方,是很臭的,是最苦的地方,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愿意生在这样一个地方,但祂为了顺服神,生在这样卑微的地方。祂的顺服才是最美的图画。一个传道人若有一个顺服的心、作仆人的心,那么他就不会计较、不会在意别人有没有给他甚么位置。有些传道人可以放下世上的权位,可是放不下教会里的地位,可以忍受世人对他的羞辱,但无法忍受同工对他的建议。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失去作仆人的心态!
耶稣对门徒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尊为君王的,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42-45)所以由此看来中古世纪有教皇制度是不对的,因为教会里面不应当有皇帝,教会里面只能有仆人。今天所谓的教牧人员、牧师、传道、监督、长老等,都是作仆人的,不是做王的,更不是搞山头主义的。只要我的教会壮大就好,不管其它教会死活,其实这些都是不成熟的品格所带出来的牧养心态,「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4)。
「顺服」的品格
「你要提醒众人,叫他们顺服作官的、掌权的,遵他的命,豫备行各样的善事。」(多3:1),「顺服」是圣经中所重视的一个事奉者的基本质量。顺服这个词在圣经中出现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对神的顺服;第二类是信徒对世上执政掌权者的顺服;第三类是信徒彼此之间的顺服。这三种顺服都是必要的,也没有一样是容易做到的,彼此之间也都互有关系。事奉神的人常经历的一个困难,是觉得信徒、长执或同工有时并不顺服。在这种情形下,希望别人顺服的人,特别是年轻的传道人常会「要求」人顺服。从权柄的角度看,这是对的,因为圣经确实要人顺服权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人性中原有的自高自大和权力的普遍滥用,「要求」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等同「控制」。
因此,期望他人顺服的人唯一途径,就是用爱心的牺牲与事奉来赢得别人的顺服,而非用权威。圣经中的顺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心的回应。这是耶稣基督对顺服圣父而留下的榜样。约翰福音中耶稣基督顺服的典范就是祂走上十架的路。约翰也告诉我们:「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所以祂以仆人的动作来为门徒洗脚(约十三),换句话说爱是有行动力的。在圣经中,顺服、谦卑与爱心都不是弱者被欺凌、被迫、无奈的行动,而像是一个富有的人,拥有权力的人,所展现出自信的表现,所以这是自动、出于志愿的行为。在没有爱的人世间,若要等待爱的环境出现才顺服,恐怕我们也难以看到这「顺服」品德的表现。因此一个作教牧人员的不是以地位或权威来服人,而是以爱心服事、怜悯他人来服人。
同理心/教牧的心
我们不但要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我们还要「将心比心」,就要把人的心做为我的心。圣经上告诉我们,每一次耶稣看到那些有病的人,祂就「动了慈心」,祂明知道在安息日治病,法利赛人、文士立刻要攻击祂,可是祂感到病人的痛苦就好像自己的痛苦一样。假如我有病的时候,是不是希望早一分钟得到医治呢?因此,耶稣没有说:「你要等一等,你已经病了卅八年了,再等一天有何关系?」没有,祂没有那么说,祂立刻在安息日医冶病人(约5:5),祂知道有人要攻击祂,祂也在所不惜。祂的感觉就是,人的痛苦就是祂的痛苦。做为一个传道人就应该这样。
保罗有一句很美的话,祂说:「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假如在我们教会里面有快乐的时候,传道人真是要跟他们一起笑;有悲哀的时候,真是跟他们一起哭,这样的传道人,就算不是很会讲道,也可以有最美的团契,弟兄姊妹也一定很爱他,他也爱弟兄姊妹。这种心我们叫它是「教牧的心」,这种教牧的心,就是人家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人家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与人同苦,与人同乐。有一位神学家说︰「人们并不在乎你知道多少,只在乎你是否关心他们!」(People do not care how much you know,until they know how much you care for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