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文学研究】04. 启示文学的解释-2 (罗门 牧师)

 

有关启示文学解释象征意义的原则

启示文学有许多象征性的经文需要解释,有时候我们读圣经的时候要谨慎,特别不要把象征性的意思读成字面的意思,所以我们要谈启示文学中象征意义的解释原则,象征是指赋予一些物件(真实的或想象的)或一个动作特定的意思,以描绘和说明象征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质。象征和预表之间有甚么不同呢?预表代表将来临的事物,它具有一种对应关系;象征则无时间限制和无对应关系。象征「本身并非具有象征意义,这个意义是赋予的,也只有作为象征时才具有此意义」。因此解释象征具有三大要素:首先是本体(object,就是象征物的本体)、再来是物件(就是所指示的对象,referent)以及最后意义的表达(meaning,象征及物件之间相似之处)

1. 找出一个主要的相似点。尽量避免在象征及物件中间寻找太多相似点。水象征神的道,因为二者都有洁净的作用,不是因为它们清澈、清新、便宜、有益健康,洁净才是主要的象征意义。油象征圣灵,因为二者均有膏抹的用处,不是因为油可以在燃烧时发光,或因为它可用来减轻伤口的疼痛,只有膏抹才是它主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太细节化的去寻找许多相似之处并非解释象征的正确方法,最好只找出一个最具有符合上下文的主要意义就可以了。1. 找出一个主要的相似点。尽量避免在象征及物件中间寻找太多相似点。水象征神的道,因为二者都有洁净的作用,不是因为它们清澈、清新、便宜、有益健康,洁净才是主要的象征意义。油象征圣灵,因为二者均有膏抹的用处,不是因为油可以在燃烧时发光,或因为它可用来减轻伤口的疼痛,只有膏抹才是它主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太细节化的去寻找许多相似之处并非解释象征的正确方法,最好只找出一个最具有符合上下文的主要意义就可以了。

2. 若经文没有指明象征的意义或相似之处,便须查考其它经文、象征的性质、物件及本体共通的主要特征,意思是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应当用明确的经文来解释比较不明确的经文。例如「至于我,就像神殿中的青橄榄树;我永永远远倚靠神的慈爱。」(诗五十二8),在诗篇五十二篇并没有找到对青橄榄树象征意义的直接解释,但可从其他圣经经文中找到橄榄树有许多不同的意义,例如象征受膏者(亚四3~14)、以色列人(耶十一16)或是忠心被掳归回剩下的余民(赛十七6)、教会(罗十一17、24),因此我们可以从诗篇五十二篇的上下文判断,这里的青橄榄树象征一个倚靠上帝的义人要时常发旺,也因此当我们要解释启示录十一章4节那两个见证人,经文说他们就是那两棵橄榄树,也代表两个灯台,从以上我们的探讨知道启示录这两棵橄榄树在这里所象征的意义就是为主作见证的教会,特别是象征经历殉道苦难的教会,至于为何用两棵橄榄树,而不是用一棵来说明就好,其原因在于「两个」为要显示见证的可靠性(申十九15;约八17)。

3. 要知道一个物件可以用数种不同的本体来象征。例如基督可以被形容为羔羊、狮子、葡萄树、耶西的根(赛十一1)等。圣灵则可以被形容为水、油、风、鸽子等。

4. 在启示文学中,不要因为预言中包括某些象征,便假设此预言中的每一细节都具有象征意义。例如启示录十九章19节中的「兽」是一个象征,但这并不表示同一节中「地上的君主,并他们的众军」都是象征。第15节,基督口中吐出的利剑是象征(它用话语施行审判),但并不表示同一节中的「列国」也象征着某些事物。

5. 在预言文学中,若某些对未来的描述是可能发生的或言之有理的,则不要将其象征化。例如启示录八章12节说三分之一的日头、月亮、星辰都被击打不发光,这是有可能发生的,因此不需要将日头、月亮、星辰解为其他事物的象征。

6. 象征语法是一种特别的隐喻或说暗喻:启示文学的困难在于充满象征语法,又称表记主义(symbolism),这是一种特别的隐喻,借着可见的意象或事件所传达的概念,来代表另一事物。学者奥斯邦将象征或说表记(symbol)分为六种:(1)神迹类的象征:云柱、火柱和升天等神迹事件。(2)异象类的象征:一般而言,异象多以图画式的象征语言描述。(3)物品类的象征:血代表生命、施恩座上的基路伯代表神的圣洁、葡萄树和枝子代表与上帝的关系与扶持。(4)象征性的数字、姓名、颜色、金属、宝石:启示录的数字和四种颜色的马、但以理第二章从金到泥的王国、新耶路撒冷十二道宝石的城墙根基。(5)象征性的行动:先知以西结和使徒约翰都有吃下书卷的动作(结二、启十)。(6)象征性的礼仪:逾越节、洗礼、圣餐擘饼或洗脚礼等都有它的属灵意义。

诠释启示文学的基本原理

1. 辨识各段经文的文学体裁类型:启示文学的书卷融合了圣经文学多样体裁。我们必须先辨识不同的文体段落,例如,但以理书前半部(一~六章),明显是叙事文为主的先知文体,后半部(七~十二章)属异象型态的启示文体。但启示录为先知、书信和启示文体的综合。整体而言,先知书宣告上帝在历史中的作为,着重上帝对当时百姓道德上的训诲;而启示文学则诞生于伤痕与泪痕交织的苦难时期,因此启示文学更期盼上帝在末后的日子、在历史上带来剧烈的干预,充满信徒对末世到来的热烈渴望。例如启示录七封书信,带有浓厚的先知教诲性质,使徒约翰针对当时的教会,提出严厉的审判警告和神拯救的应许。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文体,采用合宜的诠释原则,才能从更平衡的角度解读全书信息。

2. 平衡历史性与未来性:启示文学具有强烈的末世论思想本身,但本身也是从其历史性的背景出发和预告了未来发展性的趋势,因此彼此交织得难分难解,意思是到底经文本身是在讲现在的事情或者是预告未来的事情,或者两者都有可能,甚至连先知本身也未必完全知道这两者的关联性,而这就是双重应验或是多重应验的概念,好比一座山的背后又有一座山出现,所以当你从正面看前面那座山的时候也同时看到后面的那座山,这种影像是重迭的,你无从知道这两座山彼此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而在圣经的启示文学中也是如此,上帝不会预先告诉我们未来发生某个事件的时间点是在甚么时候,距离我们或先知当时代有多远,直到预言真的成就了以后,我们才能从侧面看清楚他们彼此的距离有多远。

以橄榄山信息为例,门徒就将圣殿被毁和世界末了,一并归为即将来临的末世事件。因为历史的危机可作为末世性危机的预兆,神在历史中的审判(含所多玛、蛾摩拉的毁灭或上帝透过以色列人对迦南人的圣战),可以说是最后大审判的预演和彩排,敌基督一而再、再而三的化身,是预兆魔鬼在末日之前最后集中的背叛。解读启示书卷,必须熟悉作者的时代背景,先寻求作者的本意。例如,启示录里的十角兽和大巴比伦等表记,明显指向逼迫基督徒的罗马帝国和其背后的黑暗权势、彼得曾以巴比伦比喻罗马(参彼前五13),这应该是当时读者所能够领略的意义。当然,我们曾经说过启示文学的经文可能包含连作者都未能全然明白的第二层意义,例如启示录的七头十角兽,可能是针对当时的罗马帝国,但也同时指向末世的敌基督。这些关于未来的预测,会如何应验,只有等待历史显明。如果犹太人在耶稣降生前,都未能准确掌握弥赛亚的第一次降临,那么我们对弥赛亚第二次再来的细节,也没有理由过度乐观。

3. 注意已然未然的国度张力:耶稣来开启了崭新的世代,早期信徒的确活在末世的起头,并等候末世终结。新约的国度观,充满「已然」和「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的张力。例如,基督徒的罪虽已蒙赦免,却还未完全成圣;耶稣已得胜死亡权势,但信徒仍得经历死亡的过程。学者戈登费依说明这一已然未然的末世观观基本架构[1]:天国已经来临;天国继续存在;天国还要降临。因此诠释末世性经文,必须谨记这一观念和张力,分辨所论到的预言,是属于哪一种性质,或是所有性质都包括在内。

4. 强调神子民的永恒保障:在但以理书中,「人子」在神面前出现,确保了「至高者的圣民」之地位和安全(但七13、22)。这不是说他们可以免受苦难。虽然但以理看见那与圣民争战巨兽的能力,后来把焦点转移到「人子」身上,牠仍然会攻击圣徒,并且胜过他们(但七21、25)。但由于兽的能力在这异象中已被破坏,所以神的子民可以安心,他们在兽的统治下仍获得保守。在启示录中,作者借着复活的基督在代表七个教会的灯台中间巡视的异象(启一20),并借着祂直接的警告和鼓励的讯息,传达了相同的观念。祂把教会的「使者」握在手里。在七印、七号、七碗之间的戏剧性插段,也表达了神的子民获得保障。在第六和第七印之间,约翰见证了「我们神众仆人」的受印(启七3),以致他们不会被约翰刚看见的灾难所伤。他们额上已有属神的印记──这不是使他们免于战争、饥荒和疾病,而是确保他们会「从大患难中出来」(启七14),而且不再饥渴(启七16)。同样地,在第六和第七号之间也有一个插段(启十8至十一13),讲述福音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上传扬。两个见证人作见证的时候,虽然被那「从无底坑里上来的兽」杀害,并且像他们的主一样经过死亡和复活,但他们仍然得蒙保守,可保平安(启十一5~12)。启示录要传达的讯息是,纵然我们作为这世上的居民,不能避免兽的攻击和威胁(启十三16),然而,从天上看,我们也在额上写着神和羔羊的名字,并且与祂在一起,平安无虑(启十四1~5)。

预表的解释[2]

什么叫预表(“tuvpo””有多种译法:钉痕、模范、样式、预像、榜样、鉴戒)?预表就是将来要发生的事,以现在的事预先表示出来,预表是对过去的事物、人物或历史中的一个形式和制度的解释,使到这些“表征”(types),在以后找到其“本体”(antitypes)的对应,就是某些人物、事物被塑造成与另一人物、事物相似,又或是在某方面相对应。所以在一个预表中,预表部份和非预表部份应加以辨别。

例如旧约亚伯拉罕把童子以撒献在祭坛上,是预表新约神以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钉在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而摩西在旷野举蛇使人一望这蛇就得救(民数记二十一章),正预表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被钉死和被高举使信祂的人都得永生(约三14~15)。预表和预言不同,预言是先知透过言语把将来要发生的事宣告出来,预表不是透过言语,而是透过某些人、事、物做为媒介,来象征将来要发生的事。以西结书四十七章21~23节说将来圣地要重新划分给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时候,连寄居的外人都可以继承以色列人的产业,这原本是不可能的,这预表着在弥赛亚的国度中,无论是以色列人或蒙恩的外邦人都要「在基督耶稣里,借着福音,得以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弗三6),所以在启示录就把预表的这种对应关系呈现出来「此后,我观看,见有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是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大声喊着说:愿救恩归与坐在宝座上我们的神,也归与羔羊!」(启七9~10)。其实所有预表,都是另一个方式的预言。不是用言语明说的预言,而是借着人物、事情或物件,预先指明以后要发生的事。所以“预表”可说是预言的另一种形式[3]

解释预表的基本概念

预表是认为旧约和新约具有某种程度的连贯性。因为神是掌管历史的神,他把两约之间的人、事、物连贯起来,因此预表并不是凭空幻想,或随己意拼凑出来的,同时所预表的人、事、物其本身的意义并未丧失,反而从中引申出预表的意义。

有人认为旧约中含有非常丰富的新约真理,因此当他们解释旧约时,几乎把每一处的经文,每一个人、物、事件当成基督的预表。这样的看法太过于注重细节,以致可能造成强解圣经的极端错误,另外也有人倾向于另一种极端,完全否认预表的存在,在他们思想的背后,可能根本否认圣经的超然性,因此不信那有超越时空的预表可言,但罗马书五章14节就明言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豫像,「那以后要来之人」,指的就是主耶稣基督,而「豫像」(tuvpo”)的原文就是预表,所以亚当就是基督的预表,两个人物的相应点就是他们都是人类的代表,亚当是旧时代属肉体的人物的代表,而耶稣基督就是新的时代新人类开始的代表,一个相信圣经权威的人是不会否认预表的存在的。

要从事解释圣经的人,不可随意加上自己对预表的想象力。比如,会幕中有许多东西根本没有预表的意义(出二十五~二十七章),或并不是祭司所有的举动,献祭中的每一样细节因素,都可以在新约中找到其对称的预表本体,因此我们在读经时不可太过于寓意化或灵意解经。


[1] 戈登费依着,《读经的艺术》,158-159页。

[2] 可参陈终道着,《以经解经》。

[3] 参陈终道,《以经解经》,例200。

真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