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文学研究】02. 上帝在患难中的安慰-2(罗门 牧师)

 

上帝的时间观

使徒约翰在启示录中数次提到「必要快成的事」、「日期近了」、「我必快来」(启一1、3;二16;三11;二十二7、12、20)等时间词组。然而至今快两千年了,主却尚未回来。因此我们如何正确看待主的再来与快来呢?我们先来看一处经文:「亲爱的弟兄阿,有一件事你们不可忘记,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销化,你们为人该当怎样圣洁,怎样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来到。在那日,天被火烧就销化了,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镕化。但我们照祂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彼后三8-13),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许多次主的日子这个概念,这个日子对信而重生的人是拯救的日子,但是对不信和不肯悔改的人而言这是审判的日子,在旧约又可称为「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特别在约珥书和西番雅书这是中心主题,「耶和华的大日临近,临近而且甚快,乃是耶和华日子的风声;勇士必痛痛地哭号。那日是忿怒的日子,是急难困苦的日子,是荒废凄凉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是吹角吶喊的日子,要攻击坚固城和高大的城楼。」(番一14-16)。

在旧约历史的记载中上帝多次借着战争、蝗灾、饥荒等各种苦难来宣告上帝的公义审判,但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指向末后一个更大日子的来临(耶稣也多次对门徒提到那日子,太二十四22、36;二十五13,可十三20、32,路二十一34、35),这种预言的成就叫作「多重应验」,在过去的日子已经多次成就的,在后来的日子还会成就,那就是彼得后书三章8-13节这一段经文所提到的世界的结局。这一段经文有几个对比,一日与千年的对比(人将因上帝这一日的审判而定了许多千年的结局)、耽延与宽容的对比、沈沦与悔改的对比、旧天地与新天地的对比和两种不同的结局,义人将永远住在新天新地,恶人将面临烈火永远的焚烧,这是谈到审判的永恒性,也是强烈的表达了末世论的信息,就是神国度最终的实现,在那日耶稣基督将以君王的姿态驾临。

可见当耶稣基督再临的时候祂不愿看见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μετάνοια,repentance),悔改的意义是「心意的改变、转离」,特别指悔改的积极面,当作一个新的道德生活的开始,「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徒二十六20),在这里的积极面就是「为人该当怎样圣洁,怎样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来到」(彼后三11-12)、所以「就当殷勤,使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彼后三14)。

由此看来主的「再来」是预言性的,主的「快来」是安慰性的。这里指向上帝的时间观,不是我们的时间观;指向时间的质而非时间的量。无论是使徒彼得或约翰在此表达末世事件的「必然性」和「突发性」,而非线性时间观念。新约圣经看今生今世与我们同在的基督,和第二次再来的基督,与其说是时间间隔的分别,不如说是隐藏(veiled)与眼见(unveiled)的分别。这也是为什么整本新约因着个人信心的内在需要,将主再来的日子看作迫在眼前。

其实;当有人问起说:「为什么耶稣还没有再来?」,我时常以这样的观念来回答:那就是虽然主还未再来,但我们却必须先准备好自己,以随时先见他的面,因为两千年过去了,这两千年来多少人因信福音而得救,但是这些人也都还没有看见主耶稣再临应许的成就,却已经先回天家见主面了,所以上帝对祂的百姓以色列人说:「你当豫备迎见你的神。」(摩四12)。我们自己所认识的许多亲朋好友,也因为疾病、意外事故或其它原因被主接走,但深信有一天当主再临的时候,他们也会与主从天上与众圣徒一同降临,「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帖前四14)

基本上,从旧约角度来看,基督教信仰本质上就是末世论的。道成肉身开启了末后的世代;耶稣的十架和复活,更是一切未来盼望的基础。德国神学家莫特曼[1]确立耶稣复活本身,就是一件末世的应许事件。他认为主的复活,使世界有转化和更新的可能,并指向一切受造之物的结局,上帝的国度和公义全然的实现。他说:「基督教终末论(末世论)是由对被钉十架的基督的记念所产生的盼望,因此所关切的是毁灭终局的全新开始。」基督教终末论不是只按照历史前后发生顺序推到最后,而是从一个盼望出发,这盼望的基础在于被钉十字架的基督已经复活了,他将带来一个应许的实现,就是在旧的世界过去以后,一个全新的天地将展开。莫特曼一方面提醒,盼望的焦点不是在于历史最后将要如何结束,而是结束之后要如何开始;另外一方面提醒,盼望的基础在于耶稣基督的复活。

总结来说,新天新地才是最终的盼望,上帝要将一切都更新,而且对象是上帝所创造的一切,不只是人而已,人与世界都将要被更新。因此我们不要只将注意力单单放在人身上,只看到人世间的历史发展,而忽略在日光之上还有一位永恒的上帝在主导人所生存的未来新天地。基督的信仰是一个向前看的信仰,从信所发出的盼望,就是期盼万物的新创造,「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启示录二十一5)因此,基督教信仰对于将要结束的终局,有一种新的看法与盼望,那就是上帝的来临是从世界的终结的那一端走过来,而不是在人类的时间里向前延伸,所以上帝在世界的末了必定为信靠祂的人带来惊喜。如同潘霍华这位年轻的德国神学家因着信仰被处决前最后一句话说:「这就是终局,但在我却是生命的开始。」

所以我们不应将启示文学的焦点解读为只放在灾难和仇敌的灭亡,而限制了我们自己属灵的视野,只将焦点放在人类和世界历史最终的结局,因此而做出过多有关未来的预测,这种狭隘的末世观点反映在许多坊间所流行的书籍上,诸如类似探讨《哈米吉多顿大战》或《敌基督何时出现》等,这些书将主要焦点放在世界末日与终末的大灾难,虽然也谈到主再来的盼望,但往往呈现出对灾难的关注比主再来的盼望还要大;甚至更热衷于预测大灾难所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而这种看法往往使人对未来只有更多的无力感,且只能静待毁灭性的结局。所以许多书预言提到上帝的审判,伴随着终末灾难,顶多加上模糊主再来的盼望,焦点仍集中在审判与灾难,仅仅带来可怕的印象。当使徒询问国度何时降临,主耶稣的回答有助于我们了解神的心意:「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徒一7)因此,研究末世预言,根本不应着眼于细节和时间推测。

再思启示文学的概念

在这个节目中我们要认识启示文学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主题、经文结构等,介绍解释新旧约中有关启示文学的各种方法与经文释义,深入探讨启示文学的信息以及神学思想对今日教会和信徒的意义,所谓的「启示」(apocalypsis)这一词来自希腊文,出现于启示录一1「耶稣基督的启示,就是神赐给他,叫他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众仆人。他就差遣使者晓谕他的仆人约翰。」,启示原意为「以神谕的方式揭开隐蔽的真理」。隐藏的真理,最大特征在于着重末世思想,指信徒对于复活、基督再来、审判和上帝国的期待,当我们今天来谈启示文学的意义时,如同启示录所说:「念这书上豫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因为日期近了。」(启一3),「念」这书上预言是指在聚会中「公开朗读」,第一世纪时,有能力阅读的人不多,因此有些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就要负责「诵读」圣经和重要的书信给会众听,约翰说诵读启示录的人是有福的。今日大家多半都能阅读,但是否真能读懂启示录呢?当日「诵读」是作「文盲」与「神的话语」的桥梁,今日或许读者比较大的问题不是阅读,而是文化与背景上的距离,使得必须有人进行正确「解经」来扮演这个「桥梁」的工作,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让神的子民跨越障碍来认识神的话语,这种人是有福的」。

在圣经除了但以理书和启示录是最典型的启示文学以外,圣经学者奥斯邦在《基督教释经学手册》中将撒迦利亚书和部分以西结异象(三十七-三十九)、以赛亚书(二十四-二十七)和约珥书的蝗灾也列为启示文体。他认为新约部分可包含橄榄山信息(可十三,太二十四,路二十一);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帖撒罗尼迦后书第二章;彼得后书第三章和犹大书也可以算为具有启示文学的特色。以下我们再接续说明某些启示文学还有哪些基本元素的概念:

1.  天使为启示媒介:天使在启示文学中常扮演传递属天奥秘信息的媒介角色,这些信息多数是异梦或异象的呈现,里面有许多生动的象征性意象(像天使或魔鬼的斗争、野兽、数字、天地间特殊的现象,或星宿等),而这些奥秘意义的解释也常由天使(Angels{\\LinkToBook:TopicID=126,Name=Angels})解释出来的,例如天使长米迦勒曾对但以理说:「现在我来,要使你明白本国之民日后必遭遇的事,因为这异象关乎后来许多的日子。」(但十14)。

2.  敌基督的出现:旧约时代神选民的仇敌通常为一个人或世界的强权霸主。当启示文学产生的时代,他们的仇敌,就是那极残忍而欺压他们的人,在旧约与耶和华百姓为敌最有名的人就是叙利亚王安提阿哥依比芬尼(但以理书有提到他)。然而我们知道这些敌对上帝者背后都有灵界的力量,想借着人为工具(例如政权与宗教)对忠心的子民进行压迫。这最大的头号敌人,末日要亲自显露真像,也就在这末世时,「人子」要用降临的荣光除灭牠(帖后二8)。

3.  神国度的降临:启示文学最终都期盼上帝国度的降临,然后结束今天邪恶的世代。在旧约忠心仰望上帝的犹太人就是盼望在地上可以看见弥赛亚国度的建立,就如同门徒在耶稣复活后仍然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阿,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么?」(徒一6),以赛亚书六十五章17-25节论到一个新天新地,就告诉我们所谓弥赛亚国度的建立,最终要以天上永远的国度所取代,正如但以理书第二章所记尼布甲尼撒王梦中所见异象一般。那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突然飞来打在那金银铜铁泥的人像上,将它砸得粉碎,打碎这人像的石头,就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这就是神的国降临了。

4.  天与地的互动:这是启示模式的必然结果。在启示录约翰上到天上,表明天与地是紧密地联系着。在天上,他能从有利的位置观察天和地,以更全面的角度去看整个大地。这种天地互动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出来。地上的情况是由天上决定的:从宝座来的吩咐影响地上(启十六1;比较但七26),而天上的事件也对人间有重大的影响(如打败了的龙从天上被摔下来,启十二9、12)。虽然地是龙和兽的领域,但天和地被视为一个合一的单元。从启示录第五章的全宇宙大敬拜的异象中生动地彰显出来:约翰在当中看见(和听见)敬拜的声音从宝座向外扩展,从四活物至二十四位长老,再扩展至千千万万的天使(启五11),最终直达「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沧海里,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启五13);而这赞美的呼喊又得到活物「阿们」的响应。到了最后,天和地都要被更新以及再造(启二十一1)。


[1] 林鸿信着,《莫特曼神学》,礼记,236-238页。

真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