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章5~11节
撒母耳说,要使以色列众人聚集在米斯巴,我好为你们祷告耶和华。他们就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浇在耶和华面前,当日禁食说,我们得罪了耶和华。于是撒母耳在米斯巴审判以色列人。非利士人听见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非利士的首领就上来要攻击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听见就惧怕非利士人。以色列人对撒母耳说,愿你不住的为我们呼求耶和华我们的神,救我们脱离非利士人的手。撒母耳就把一只吃奶的羊羔,献与耶和华作全牲的燔祭,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华。耶和华就应允他。撒母耳正献燔祭的时候,非利士人前来要与以色列人争战。当日耶和华大发雷声,惊乱非利士人,他们就败在以色列人面前。以色列人从米斯巴出来,追赶非利士人,击杀他们直到伯甲的下边。
以色列人积极响应撒母耳要他们回转的呼求。然后撒母耳把他们聚集在米斯巴,米斯巴这个名字的意义是「守望塔」,意思是他在军事上是个有利的地点,远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撒母耳替他们公开的认了罪,并重新认信。普遍学者都认为米斯巴在耶路撒冷以北八里的拿西比废丘(Tell en-Nasbeh)。这个地方是撒母耳可以好好地教导百姓重新认识神的地方,他告诉百姓说:『要使以色列众人聚集在米斯巴,我好为你们祷告耶和华』(七5)以色列人知道,神与他同在,神告诉他的话一句都不会落空。「以色列(众)人」(七5)当然不可能是指数以百万的以色列人都涌到那座小城上,他们只是派正式的代表参与而已,撒母耳为人民「祷告」(5节)的想法,显示旧约先知除了要预示神的真理以外,也得担当祭司。
其实,第七章一开始就是要说明撒母耳的工作,他一方面是承袭以利家的祭司工作,一方面他是先知,又另一方面他也是士师的工作。经过了象征意义的特别宣言之后,以色列人民承认了自己的罪。浇水是表示悔改的一项礼仪,象征着痛悔和需要洁净,如耶利米哀歌第二章19节的心情「夜间,每逢交更的时候要起来呼喊,在主面前倾心如水。你的孩童在各市口上受饿发昏。你要为他们的性命向主举手祷告。」这里可能是如同施洗约翰说:「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太三11)禁食就蕴含着伤痛的意思,他们承认他们是有罪的人,因着他们这样的悔改认罪又愿意脱离偶像的崇拜,神一定会赦免他的罪。
撒母耳身为士师(七6),却并不是要来执行审判,也不是要来谴责或饶恕忏悔的人,相反,他来是要借着自己替以色列祈求,使他们得到神的赦免和更新。倘若神与子民的关系重新回复正常,神也可以确保他们的权利(动词「审判」的另一意义),或拯救他们,撒母耳以领导者的姿态为人民取得了这份确认和救赎。
非利士人无疑想乘以色列人参与宗教活动的时候俟机出动(好像阿拉伯人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时作的一样),或许他们以为以色列人聚集是要准备开战,便决意先发制人地发动进攻了。以色列人听到非利士人要来攻击他们,他们已经惧怕了。非利士人进攻的消息传到以色列人聚集之地的时候,以色列人立刻慌乱起来。他们对战争毫无准备,便只有恳求撒母耳不要停止为他们向神呼求。「以色列人对撒母耳说,愿你不住的为我们呼求耶和华我们的神,救我们脱离非利士人的手。」(七8)他们向撒母耳请求,第一不要停止为他们祷告,第二求神让他们脱离非利士人的欺压。非利士人不论是否相信以色列人已准备好向他们反击,但以色列人灵性的复兴确实令他们在摆脱非利士人困厄的事情上,处于较有利的位置,归根结底,以色列人遭逢困迫,都是因为他们的邪恶。但是现在他们全家都倾向耶和华,他们已经悔改认罪。撒母耳就以祭司的身分为以色列民来献一只羊羔,作为全牲的燔祭,表示人民完完全全把自己奉献给神的意思,耶和华就应允他,听了他的代祷。
「撒母耳正献燔祭的时候,非利士人前来要与以色列人争战。当日耶和华大发雷声,惊乱非利士人,他们就败在以色列人面前。以色列人从米斯巴出来,追赶非利士人,击杀他们直到伯甲的下边。」(七10~11)非利士人以为以色列人聚集就是要与他们打仗,所以他们先下手为强,但是这件事情神主动的来干预,神就大发雷声,这种声音就是打雷的声音,圣经没有说有下大雨,可是在那一个时代的人光是听到特别大的打雷声,他们通常会把这件事情与神连结起来。所以非利士人在这惊慌马乱的时候,他们就被以色列人所击败,以色列人就一直的追赶他们直到伯甲。
七章12~17节
撒母耳将一块石头,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间,给石头起名叫以便以谢,说,到如今耶和华都帮助我们。从此非利士人就被制伏,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内。撒母耳作士师的时候,耶和华的手攻击非利士人。非利士人所取以色列人的城邑,从以革伦直到迦特,都归以色列人了。属这些城的四境,以色列人也从非利士人手下收回。那时以色列人与亚摩利人和好。撒母耳平生作以色列的士师。他每年巡行到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在这几处审判以色列人。随后回到拉玛,因为他的家在那里。也在那里审判以色列人,且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
以便以谢的意思是「帮助者的石头」。撒母耳把一个石头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间,这一个石头有象征的意义与提醒的作用,代表神过去以来一直的帮助他们,神并没有离开他们。而在此让我们看见,神在他们当中所以非利士人不敢随便想要来欺压他们。撒母耳在担任士师的时间,非利士人就被制伏了。我相信撒母耳担任士师不是因为他像参孙一样的孔武有力,而是他是一位有神的默示,常常会祷告神,神也听他祷告的人。
这里记述神的反应,颇为戏剧性,亦很生动逼真,那时候,撒母耳正在献祭,非利士人正要向以色列人进攻,耶和华以慑天的雷声分裂天空,让非利士人的军队一时落入慌乱之中。也许祂更以闪电击打他们。以色列人追击非利士人之前,神已经打败了他们,以色列人不过是把任务完成罢了。他们乘胜追击,赶上了那些在混乱中逃遁的敌人,大获全胜,甚至令非利士人『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内』(七13)。但是,这并不表示非利士人不再设法,恢复失去的土地和他们的荣威。从往后的经文看来,他们确有发动攻击,只不过在神的干预之下,他们注定失败罢了。
第十四节大抵不是说非利士的要城以革伦和迦特落入了以色列人手中,以色列人取得的不过是两地邻近的边界而已。重振声威后的以色列人,实力超凡,令迦南地最强悍的亚摩利人也为之咋舌(亚摩利人可以通称为迦南人)。在撒母耳作领导的日子,他们都不敢严重犯境,至于伯甲和善则不得而知了。以便以谢(「帮助之石」)则标志着神在以色列需要帮助的时候,施恩求助他们(这地方与撒上四1说的以便以谢不同,请勿把二者混淆)。亚摩利人会跟他们和好主要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互惠的关系,如果让非利士人侵占他们的地方,当然受害者也会包含亚摩利人。
这样,撒母耳的事奉一下子很戏剧性地便在米斯巴得到确认,他在全国秉行律法,统治人民,他一方面作领导,另一方面亦继续他未完的先知职分。为了让更多人可以直接接触到他的工作,他建立了巡回的执法路线,地点包括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和拉玛。这里的吉甲到底是约但谷的吉甲,还是示罗西南面的吉甲,则仍有待讨论。其他城市的位置也仍然存在不少疑点,不过,笼统来说,它们都是位于巴勒斯坦中部以法莲山脉一带数里以内的地方。因此,撒母耳虽然在广泛的地区中都得到尊重,可是,他事奉的路线却没有伸延到加利利,外约但或犹大北面较远的地方去。他的权威受到普遍接纳,从下一章,他的儿子在南面的别是巴作他代表,和「以色列的长老」(八4)都来见他,要求立王的事便可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