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节灵恩运动历史】05. 约翰卫斯利的循道主义复兴运动(一)(罗门 牧师)

1729年约翰卫斯利他重返牛津大学,他做学生的导师,同时在读研究所,他组成了一个读书俱乐部,他跟这些学生一起读书、一起事奉、一起社会服务。他们到监狱里面去布道,这一群年轻的学生们,他们祷告、他们读经有一套的方式,一套的习惯,他们凡事循规蹈矩,不苟言笑,所以人家就称这个读书俱乐部的人叫做循道者—墨守成规的人(Methodist),就是今天的循理会(卫理公会)。

约翰卫斯利的循道主义复兴运动能够汇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实在有赖于三个领袖。第一个就是约翰卫斯利,第二个是他的弟弟查理卫斯利,是一个圣诗的作家,第三位是他们的同工,怀特腓德。因着约翰卫斯利的带领而产生的循道派复兴,带给后来的圣洁运动、五旬节运动,以及灵恩运动很深的影响。

在神学上[1],约翰卫斯利强调「因信称义」之后的「第二重祝福」(完全成圣),也就是基督徒的完全和圣洁;这并非表示信主之后完全无罪,而是指可以不喜欢犯罪、对犯罪不再有欲望,且是透过彻底的悔改除去一切的罪,将自己敞开被神的爱所充满(是一种完全的爱,pure love,是爱神又爱人的生活实践),进而打破罪恶的权势,在生活上分别为圣,活出完全与圣洁。这影响了圣洁运动中因着圣灵火洗而洁净的「第二重祝福」,以及五旬节运动、灵恩运动中圣灵充满的「第二重祝福」(second blessed)。也就是说:

  • 卫斯利的「第二重祝福」是指完全成圣(重生à成圣)
  • 圣洁运动的「第二重祝福」是指完全降服(重生à灵洗与满有圣灵)
  • 五旬节运动的「第二重祝福」是指圣灵充满和方言的记号(重生à圣灵充满与方言)

约翰卫斯利提出了动态的恩典观[2],认为人的救赎意味着一种人内在灵魂的医治,是一种不断持续的医治,是动态地不断地保持呼吸圣灵的能力,才能持续地更新在我们里头的神的形象。卫斯利的成圣观与加尔文、马丁路德的成圣观不同,马丁路德认为我们在世的时候,不可能达到完全,马丁路德说:基督徒同时是罪人,也同时是义人。但是约翰卫斯利认为:基督徒在世的时候,有可能可以达到完全的地步,成圣是基督徒重生以后,第二次的蒙恩。因着基督徒的渴慕追求,完全的奉献,单纯的信心,以及圣灵的充满,我们可以除尽罪性,可以充满上帝完全的爱,这是今生可以得到的境界,而且是瞬间完成的恩典,这是约翰卫斯利,在神学上跟其他的宗派,比较不一样的地方。他们强调人的追求与人的责任,成为今天循理会的特色。

约翰卫斯利(John Wesley,1703-1791),后来被称为「五旬节的鼻祖」,乃是因为五旬节灵恩运动吸收了卫斯利的圣灵观与成圣观,他认为重生只是圣灵第一次恩典的工作,并不完全,基督徒需要进一步经历所谓第二次恩典的工作(Second work of Grace)。这第二次恩典的工作可以让圣灵在信徒个人身上作完全的工作。五旬节信仰借用这个两阶段的架构(重生得救至进入完全成圣)来强调基督徒不但要重生得救,而且要有圣灵充满或灵洗的经验(用灵洗经验来代替完全成圣这名词);而且这灵洗的经验是明显的,方言就是这经验的记号。

「卫斯利个人非常渴慕说方言的恩赐,一度因自己没有这恩赐而向神迫切祈求,因他认为人在敬拜神时,人的言语有时会枯竭,不足以表达内心深沉的敬拜,因此必须藉助方言来表达,所以他肯定方言是一种丰富的属灵经验。」[3]在某次通宵祷告会中,圣灵超自然的能力降在他和循道派的朋友们身上。约翰卫斯利在日记写下这样的体验[4]:「清晨三点左右,当我们仍然在持续祷告的时候,神超自然的能力令人惊奇地降在我们身上,许多人因着满溢的喜乐而哭喊,另外有许多人倒在地上,当我们稍微从全能之神奇妙可畏的面前转醒过来时,我们异口同声地喊着:『赞美神!惟有基督是主!』」

其实早在1735年约翰卫斯利和弟弟查尔斯卫斯利就曾去美国乔治亚(Georgia)向印地安人宣教[5]。这个宣教时期不长(约两三年时间)且不是很成功的过程,但是至少对这兄弟俩的属灵生命倒有重要的影响。首先,令卫斯利兄弟他们属灵震撼的有两项因素:首先是透过到美洲的一艘船上一班德国莫拉维亚弟兄们敬虔的生活,那时途中遇到大风暴雨,眼看就要遇难沉没了,旅客们纷纷陷入绝望,只有莫拉维亚的这个信仰团体(包括妇人孩童),聚集在甲板上平静的继续唱歌赞美主,又为其他乘客做些卑微的杂事,当遇到人推打他们或他们被摔倒在地上时,他们会站起来走开,从他们口中找不到怨言,卫斯利看了深受感动,约翰心里重新思考信仰的更深层面,另一个因素是当时在乔治亚有一位莫拉维亚弟兄会的主教叫作史邦恩伯问约翰卫斯利一两个问题说:「在你的里面有证据显示圣灵与你的心同证你是神的儿女吗?」、「你认识耶稣基督吗?你确定他已经拯救了你吗?」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约翰卫斯利再次思想自己与基督耶稣的关系是否建立在清楚而又有把握的基础上。

约翰于1738年回英国后不久,便遇上莫拉维亚会的另一位牧师伯勒尔(Peter Bohler),他对约翰卫斯利强调j因信称义的观念(Justification)、k内心要有得救的确据(Assurance of Salvation),以及l胜过一切罪恶的把握。约翰卫斯利深为这些信念所折服,认为是与圣经,和许多见证人的经验吻合,于是他也开始传讲这些道理,伯勒尔牧师鼓励约翰卫斯里说:「传讲信心直到你拥有它,而后因着你有了信心,你就更应该传讲它」。

1738年的五月二十四日,卫斯利参加了伦敦亚得门街(Alders gate)的一场聚会,在聚会中他觉得内心「莫名其妙的温暖起来」(warm),他终于得到以上所提到的三样信仰的内在确据(因信称义、有得救的肯定和胜过罪恶权势的把握),这是因有人在会中宣读了马丁路德写的罗马书注释之序言,那序言讲到:「因着人对基督的信心,神将动工改变人心」。这个得救的经验实在影响了他每一方面,这个经历非常类似马丁路德那样的经验,马丁路德是在拿到神学博士,已经在神学院教书一段时间,才重生得救,那约翰卫斯利也是一样,他当了好几年的牧师,他们去布道,他们去做社会服务,可是到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的重生。他由这经验而生出的热心,又联合了他弟弟查理卫斯利和怀特腓德(Whitefield),便在英国形成了一股复兴的火焰。

这种强调个人藉信心而得救恩的经验,是当代英国国教的领袖认为是不需要的「新教义」,他们认为人单靠婴儿洗礼,就足以得救。很快地,大部分英国国教的教会大门都向卫斯利关闭,他们只得在街头聚会。1739年四月,怀特腓德邀请约翰去英国的西南部一个叫作布里斯托的地方从事布道工作,好把大批新信主的煤矿工人组织起来,以基督教教义牧养他们,训练他们成为门徒,这正是卫斯利最擅长的恩赐,这股复兴运动后来也直接影响了英国的社会,例如:奴隶制度的废除、妇女与儿童福利的保障等。

约翰卫斯利认为「整个成圣」的工夫,基本上是人对神和对别人的爱,因此成圣就是神无限大能的爱,在有限的信徒身上彰显的过程;所以成圣不是一种「绝对完全静态的状况」(这是卫斯利不断否定的),而是一种不断向前推进的动态状况。约翰卫斯利强调信徒与天父之间那种喜乐又个人的关系必须落实于人对上帝的敬拜,和人对人的爱。

  1. 爱失丧之人的意思,就是在传福音时「把基督给他们」
  2. 爱贫穷人的意思,就是社会关怀──为孤儿寡妇预备房子,提供免费医疗、食物、衣物、教育,及主日学等
  3. 爱初信者的意思,乃是训练他们成为门徒──小组牧养;倘若信徒给教区教会逐出来(当代英国国教对循道派信徒常采取的行动),便为他们举行圣餐;并且为初信者预备圣诗与属灵诗文、研经材料、祷文、单张、儿童祷文、日课、诗歌;出版成年人属灵的作品(包括神学和灵修的),每月的属灵杂志。约翰卫斯利有生之年一共写了四百多种不同的出版物。
  4. 在基督徒群体中,爱人的意思乃是诚实地放下偏见,同心协力,为要得着失丧之人的灵魂,加上真诚的合一精神。
  5. 他爱全世界的心,使他能说︰「全世界就是我的教区」。他自己为宣教而去过的地方,包括美国的乔治亚、德国、英国韦尔斯、爱尔兰和苏格兰。自1769年起,卫斯利便差遣循道派的宣教士去北美洲工作。

约翰卫斯利一生的工作量实在惊人,在他五十二年的事奉生涯,平均每年走四千哩(骑马),共讲了四万篇道。但他最成功之处,乃是能够选召、组织,以及训练人成为属灵领袖,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内;透过不断成长的小组、地方领袖,和游行布道家,卫斯利能够维持宣教的热诚和结出许多属灵的果子。他从不忽略对初信者的教导和训练,务要使他们成为门徒,约翰卫斯利最常用来勉励同工的一句话是:救人灵魂,是你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他的日记常常记载他在各地布道传福音的时候,被暴徒攻击。在他去世时,已有八万会众在英国,六万左右在美国,今日循道会也已有超过四千万的信徒遍布在世界各地。


[1] 参奥尔森着/吴瑞诚等译,《神学的故事》,第30章清教徒、循道派更新英国教会,校园,612-615。

[2] 成圣的过程是动态的,有所谓的救恩进阶:预先恩典(prevenience of Grace,神的赦免总是在人的行动之前)→悔改→称义→重生→成圣之路→完全成圣。

[3] 周学信着,《灵恩神学与历史探讨》,72-73页。

[4] 参葛林腓着/刘仰青译,《当圣灵降临—摩拉维亚复兴之火》,30页。

[5] 同上,25-27页。

真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