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灾——虱灾
为何神要用十个灾祸最后法老王才让以色列百姓出埃及呢?这些灾祸似乎有两个目的:一、神要向以色列人展示祂自己的能力,要向他们说明祂真的能听见他们的哀声,看见他们的苦情,现在神要为他们申冤。二、这十个灾祸要向埃及人显示他们所崇拜的神明是全然无能的。所以每一个灾祸都是针对当时埃及人所崇拜的神明,第一灾水变血是针对尼罗河神[阿西利斯],第二灾祸蛙灾是针对青蛙女神[却痴],今天要讨论的第三个灾祸虱灾是针对地神[撒拔],好像我们的土地公一样,第四灾蝇灾是针对河神[阿西利斯]的妻子[哈痴确]。
4. 虱灾 (八16~19)
法老经历了头两灾之后,仍然不肯屈服,法老一看见青蛙的灾难一停止,就马上改变主意,不让以色列人走了。神就命令摩西吩咐亚伦伸杖击打地上的尘土,于是埃及遍地都有了虱子,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青蛙的灾难一结束,虱子的灾难就接着而来,这两个灾难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我们不能确定这些虱子是那一种虱子,希伯来文「虱子」这字只在这里及出八16~18、诗一0五31用过,都是指着一些细小的昆虫。中文和合译本译作「虱」,但不是埃及地特有的。这个字有人翻译为蚋、蚊、跳蚤、沙蝇、蛆和牛虻等等。无论这些小虫是甚么种类,当亚伦击打地上的尘土,牠们就布满在人和牲畜身上,连那些行法术的术士也长了虱子。
以前那些行邪术的术士,装模作样的模仿摩西亚伦的神迹,这一次他们没办法模仿了,虱子虽然微小但是它是有生命的,自古以来除了神以外没有人可以制造出生命来的,或许有人会说现在的科技不是有试管婴儿吗?那些科学家并没有制造生命,他们只是把试管当做妇人的子宫让精子可以在那里面成长。所以当他们不能用法术重做一次时,他们向法老承认 「这是神的手段」。也许他们知道法老所不愿承认的--神早些时候容许他们模仿祂的神迹,但是现在不能再继续了。所谓「神的手段(指头),是神能力的象征(参阅路十一20 )。神颁赐给摩西的律法是神用祂的「指头」写的(出卅一18,申九10)。但是,法老的心仍然刚硬地像从前一样,固执顽梗,不肯听从他的术士的请求(八19 )。
八章十六节
你对亚伦说,伸出你的杖 既然这是摩西对亚伦说话,要亚伦伸杖施行作为,就必然是出于那一位带有权柄的神所说的。
击打地上的尘土,使尘土在遍地变作虱子 亚伦所击打的,当然只是一块地土的一点表面,圣经叙述奇特广泛地使尘土在遍地变作虱子。这里的虱子究竟是甚么?辞海字典说牠是一种寄生在人畜身上吸取血液的小虫,各译本和各学者都颇有不同的意见。和合本的小字注明「或作虼蚤」;现代中文译本翻成「虱子」;七十士译本,武加大译本,耶路撒冷圣经和犹太的哲学家菲罗(Philo),都译作「蚊蚋」。菲罗更说这是一种细小而极使人厌烦的昆虫,牠不单咬人后使之痒得难受,也会进入人的鼻孔和耳朵,甚至伤害眼睛的瞳孔。另有的学者,则认为是「苍蝇」,而说这灾和下一灾祸的蝇灾本为同一的灾祸,不过这灾祸是取材自祭典,而下一灾祸则来自耶典。两个底本对同一的灾祸所用名词不同,以致凑成了「十灾」之整数。我们认为上帝的灵既感动五经编辑者使用「十灾」,则以信心接受这两项为不同的灾祸。至于这小昆虫,我们既无法考证,便仍以虱子称之。
八章十七节
就在人身上和牲畜身上有了虱子 中文虱、虱为同音同义。不论是虱子或是蚊蚋,都是以附在人或牲畜的身上吸吮血液为生的,而且会为人和牲畜带来传染病,确是令人厌烦的东西。
埃及遍地的尘土,都变成虱子了 这不单使顽固的法老遭灾,也使全国人民受难。
八章十八节
行法术的也用邪术要生出虱子来,却是不能 头两个灾祸,行法术的都可以用邪术照样模仿做得出来,但这一次灾祸他们已无能为力了。这不单显出邪不胜正,也显明上帝的大能和荣耀。
于是在人身上,和牲畜身上,都有了虱子 行法术的人也不能例外,他们也自身难保了。
八章十九节
这是上帝的手段 原文为这是神的手指。行法术的人对法老说话的时候,所指的是那根杖为神的手指,并非指上帝行事的方法—手段。而他们所指的神,也并不是真神上帝,乃是埃及人所信的众神中的某一个神。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自己既无法用邪术能变出虱子来,则亚伦手中的杖一定不是寻常之物,乃是神的手指,就是神用来行事的媒介。虽然行法术的人不将荣耀归给真神,不认识上帝的权能,圣灵仍在圣经中使我们知道神的手指就是上帝的作为。譬如:记载十诫的两块法版,是上帝用祂的指头写的(出卅一18);天地万物,也是上帝的指头造的(诗八3)。
法老心里刚硬,不肯听摩西亚伦,正如耶和华所说的 请参阅四21的注释。
八章16~19节
这段经文全属祭典,行文简洁直接,首先由上帝吩咐摩西叫亚伦用杖击打地上的尘土,使尘土在埃及遍地变作虱子。当摩西和亚伦照上帝的吩咐而行以后,埃及人的身上和牲畜身上都爬满了虱子。行法术的就照样想用他们的邪术弄出虱子来,却无法办到了。因此他们向法老推搪说,亚伦的杖是神的指头,不是人可以办到的。法老却仍心里刚硬,不肯听从摩西亚伦的请求,让以色列入出离他的国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