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徒训练】28. 如何带领归纳式研经法(查经班)(罗门 牧师)


 

归纳式研经的基本认识

归纳式研经是各种研经法的基础和精神所在[1],归纳法是合乎逻辑而又客观的方法,因为它以某一特定研究为目标(例如一段经文、一个人物),针对目标收集许多资料,经过仔细的观察,又加以正确而合理的解释,然后将资料系统化,形成原理。例如:医生对病人的诊治就是应用归纳法;先观察病人的各种症状(事实),进而判断病人所罹患的疾病(解释),然后应用所学的对症下药(应用)。[2]

基督信仰认为神的启示是由神向人所启示,因此真理是应该由外面进入人里面,真理是客观性的内容,经文的意义也是客观性的。归纳研经法正合适用来研究基督教的圣经。归纳法要求我们必须要先查验经文中种种细则,然后再把结论建立在经文的细则证据上。归纳查经法是一个思考方法,按着观察、解释、应用──归纳出对圣经的理解,且按照这个逻辑去进行。

我们要查考圣经有许多方法,如灵修式、主题式、传记式、全书综览式(查整卷)、逐章摘要式、人格品性研经法(人物研经)、词汇研究研经法(救恩、信心、悔改)、书卷背景研经法、篇章分析研经法、全书综合研经法、逐节分析研经法;许多的查经法都是以归纳式查经法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而归纳是了解事务的基本方法之一(例如发生甚么事?这事件本身有甚么意义?这个事件与我的意义如何?有哪些人参与在这个事件中?发生的时间点在甚么时候?发生的地点在哪里?那里有何文化背景?),所以学习归纳法研经,可以打下很好的圣经基础,而且能触类旁通,精通各种研经法。

因此归纳法查经就是由经文(本文)着手,经过细心观察分析,然后作结论,进而应用在生活上。归纳式查经法的特色和好处,就是训练读者亲自从圣经本身去发掘,无需一开始就依赖参考书(虽然后面在历史背景和字义研究上需要一些百科辞典和字典的帮助);但是除此以外就是让圣经自己说话。这也是最客观的查经法。这查经法可用于个人的灵修,也可在教会小组查经使用,相当有效。

一般我们读圣经的时候,往往喜欢灵修式的读经,这是好的,然而这种方式读经是重感受、着重在所谓的亮光上,对于满足各人心灵的需要是有帮助。但是相对的,灵修式的读经很容易变成灵意解经,就是以自己的感觉和领受,取代了经文本身原来的意义,也就是当我们读圣经时,不是让经文本身说话(read out),而是把我们自己的意思读进经文里面(read in),所以以归纳式研经法来研究圣经,就可以把这种危险性降到最低。

因此一个认真读圣经的学生,在研究神的道时,是必须跟随刚才我们所提的这些基本步骤去读圣经。头一步是观察--看看经文中所有的基本事实;然后是发问题--藉严密观察之后找出更多事实。第二,开始解释--分析经文的意义,必须开始把所发现与其他圣经真理有关的连络起来,做法就是串连经文、比较经文。最后(第三),作出结论,把研究出的真理,实际地应用在生命中。归纳式研经法最终以认识神为目标,以圣经为基本资料,在经过仔细的观察,正确而合理的解释,以及适当的归纳以后,最后应用于生活中的一种研经法。基本步骤说明如下:

一、观察(Observation)

经文本身确实地记载(说)了什么?(What does the text actually say?)我们要观察经文的主题(中心思想)、上下文(包含全卷、整体观察;分段或细部观察)、背景、文学的体裁等,使我们可以完全融入于经文本身,观察也就是让某一段经文成为研经者心智的一部分,真正的观察就是心智所具有的洞察力(insight)[3]。我们要如何做全卷观察:一口气速读多次,一面读,一面作记录:

  1. 观察作者:若是书信,注意作者有否表明其心情、态度(What? Where? Why?)
  2. 观察读者:注意读者的特殊处境、信仰状况、与作者的关系(Who? Where? Relation to Writer?)
  3. 找出写作目的
  4. 找出主题和主要内容
  5. 观察文学格式(体裁和修辞):先注意和分辨经文是属于那一类文学体裁。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成以下几个重要的圣经文学体裁种类:叙事(叙述)体(narratives):圣经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叙事文,例如创世记、列王记上下、历代志上下和四福音书、使徒行传等,叙述的文体通常是作者对已发生了的事情的历史记述。必须细看当时人的人物、布景、事情的情节,甚至是否有作者个人的意见。另外一种文学格式、体裁叫做诗歌体(poetry):圣经诗歌有三个特征。第一、它常用比喻或象征性语言(例:诗一3「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第二、它具有丰富的情感、以流泪和呼吁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祷告;第三、它使用几种不同的平行法则,如同义平行(synonymous)或反义平行(antithetic),例如「牛认识主人,驴认识主人的槽;以色列却不认识,我的民却不留意。」(赛一3)。牛与驴和以色列人相对,主人与主人的槽和上帝相对,这是一种反义平行,意思是牛和驴都认识主人,但神的子民以色列人却不认识祂。平行的观念可以是一个句子和一个句子的平行,或一段思想和一段思想的平行。另外还有智慧文学的体裁(wisdom literature):可分为两种类,实践性的(箴言)和哲理性的(传道书、约伯记)。启示文体(apocalyptic literature):启示的原意是「揭发」、「显露」的意思。启示文学有三种特色──它具有象征性与预言性和末世性的异象。

事实方面的观察七个何(七个W):

  • 事件主体(what)(central action):What’s the main event何事
  • 人物、角色(who):People何人
  • 时间(when):Time何时
  • 地点(where):Place、Location何处
  • 事件发生原因(why):Reason or Purpose针对主要事件发生的原因,为何发生
  • 事件经过(how):Method分成几幕,几个场景,如何发生
  • 结果或影响(wherefore):有何,Result经文所记载有关结果或影响的内容

  这些都属于观察的问题,能帮助我们了解经文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的思想。以马可福音七章1~13节为例:

何人 谁来到耶稣的面前?法利赛人和文士是什么人?以赛亚是什么人?
何处 法利赛人和文士从何处来?耶路撒冷位于何处,有何重要性?
何时 法利赛人和文士所处的是怎样的时代?古人的遗传是指何时的事?
何事 法利赛人和文士拘守古人的遗传。耶稣和门徒却不是如此。耶稣点破他们拘泥形式,违背了实意。这是最中枢的问题,何人、何处、何时等资料,都必须配合何事这问题一同思考,否则就会有断章取义的危险。

 

二、解释(Interpretation)

解释经文的目的是在明白经文「对当时的意义」,使白纸黑字的经文记载,变成活生生的原事件重现,进而明白经文「对今日的意义」。以斯拉是文士也是祭司,他先清清楚楚的带着百姓读神的律法书(观察),然后讲明意思(解释),再使以色列人「明白」所读的(尼八1~8)。

把经文原本的意思归纳出来,就是从圣经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归类、比较观察到的资料,再从属灵的眼光去回答,所得的结论就是圣经的原义了。发问一些解释性的问题:

  1. 定义性的问题:能帮助我们发现一段经文的主要意义,如:「称义」的意义何在?「成圣」的意义何在?
  2. 思索性的问题:能解释为何经文会如此写,它的上下文有什么特殊的目和关系等,所以要尽量问“为什么?”
  3. 含义性的问题:因为经文常常含有比表面的字句更深一层的意思,所以要把经文更深的意思找出来,包含它的神学意义。含义性的问题其实是思索性问题再推进一步,它是解释和应用之间的桥梁,所以很重要。这一类的问题如:“这件事全部的含义是什么?”

例子:从马可福音七章1~13节我们可以继续问一些解释性的问题:

  • 按法利赛人来看,吃饭前洗手有什么意思?
  • 他们为何指责耶稣的门徒用俗手吃饭?
  • 耶稣为何责备他们?
  • 耶稣用什么方法堵住他们的口?
  • 遗传本身有价值吗?耶稣为何把它拿来与神的诫命相对照呢?
  • 耶稣责备他们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 本段经文对今天有什么含义?

上下文和以经解经

语言的定义是受上下文控制的。上下文(Context of Text)就是经文的文脉,也就是一节经文整体的来龙去脉,其反面就是断章取义。上下文的分类:

一、紧接上下文(Immediate Context):乃是指上下文紧紧的连结在一起。可从上下节,或上下段,或上下章找到上下文。例如:路加福音十章25~37节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是因为路加福音十章25~29节(行律法而得永生的讨论)这上下文而引起,律法师要耶稣讲解何谓爱自己的邻舍。

二、历史的上下文(Historical Context):就是追溯经文的相连历史关系和背景。例如:何西阿书的背景是谈到北国灭亡前以色列人的邪荡,他们失去对神的忠贞,拜起了迦南巴力假神和许多的偶像,如果查考其历史上下文,我们就可以了解何西阿书以夫妻的关系来比喻神与其子民的亲密关系,但是因他们远离神并且拜偶像,以致犯了属灵的淫乱。

上下文按其思路的形式又有以下几类:

一.行动连贯性的上下文:例如,马太福音四章1~11节主耶稣受试探,紧接马太福音三章13~17节受洗并蒙上帝印证的行动之后。从这行动之连贯性,发现耶稣受洗后要执行天父差派他到世上工作开始前必要先受试探/试炼。

二.思想连贯性的上下文:圣经作者是按着他们的思路来编写。例如:路加福音十五章的谈论都是围绕着天父的慈悲来编写三个相关的比喻(失羊的比喻、失钱的比喻、浪子的比喻)。罗马书一章至十一章是延续罗马书一章16~17节这个主题下来的论证:「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罗一16~17)。

 

三、应用(Application)

应用是归纳法查经的终极目的,把得着的东西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上。这才是查经的目标。应用的资料也应该从经文本身得着来使用。应用可分为二个阶段,一个是历史情况,另一个是当前情况。一些真理不可把历史情况及当前情况混为一谈。研经者在应用时,必须分清楚这二个阶段的情况。例如,不可拜偶像这真理,它含有历史情况(指责当时的以色列人不可敬拜偶像),但是它也含有当前情况(现在的信徒也不可敬拜偶像)。圣经中还有一些难决定历史或当前情况的真理。例如,女人要蒙头就引起许多争议。一些教会(大多数的教会)认为哥林多前书十一章4~7节所指是历史情况,当前已不适用,也有一些教会(极少部份)认为这真理也应该应用在当前情况。对于这样的问题,研经者更加要小心处理应用的步骤。

  • 应用的种类

圣经可分为理论上及实际上应用。理论上(神学性)的应用应为前奏,实际上(伦理性)的应用必要紧随于后。如果只有理论上应用而没有实际上运用,就会肤浅这只是头脑的操练而已,没有落实于生活实际的层面,研经者不只是在理论上知道必须要遵行神的话,在实际生活上更是要落实神的话,也就是要有那些“新生”的样式,或有那些外表的行为表现。「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弗四1)

  • 应用的范围

许多时候,经文本身的性质决定其真理的适用范围。有些经文,例如罗马书六章谈到信徒要向罪而死,向神活着,很明显的这段经文是对已经是基督徒说的,对非信徒不适用。另外十一奉献也是针对信徒,非信徒无法适用,但是耶稣说:「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路十二15),这节经文就可以适用于非基督徒。所以在应用上我们可以问以下几个问题:1.有没有「我」可效法的榜样,2.有没有「我」应该遵守的命令,3.有没有「我」要引以为戒的事,4.有没有「我」理当放下的罪恶,5.有没有「我」可以支取的应许,6.有没有关乎认识上帝的新思想,7.有没有要向上帝祷告的事,8.有没有要赞美、感谢上帝的事。

基督徒当一手圣经,一手报纸,使我们的应用可以从认识圣经、认识神、认识自我,扩大到对家庭、工作(学业)、教会、社会、国家、世界的关怀,使我们成为满有神荣美形像与合神心意的器皿。


[1] 同上,164页。

[2] 李林静芝着,《小组查经手册》,校园,2002年,p.10-12。

[3] 崔南着/萧长定译,《方法研经》,p.21。

真光网站